搜索 解放军报

纪录片《底色·英雄》:探寻一座城市的英雄底色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鲁泰来 许泽豪 责任编辑:王韵
2024-04-14 07:40:16

探寻一座城市的英雄底色

■鲁泰来  许泽豪

近期,纪录片《底色·英雄》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该片以沈阳的城市发展为主线,通过沈阳在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奠基、新时代振兴发展等阶段的动人故事,带领观众追寻这座城市的英雄底色。

纪录片《底色·英雄》海报。央视纪录频道提供

诞生英雄、守护英烈、与英雄同行,使沈阳展现出较为浓郁的抗美援朝精神气息。在第1集《忠骨地》,开篇聚焦迎回第9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场景。从沈阳机场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30多公里长街上,处处有市民驻足迎接、深切追思。如今,沈阳成为安葬志愿军英魂的地方;而70多年前,众多志愿军官兵正是从这里走上了从士兵到英雄的壮烈之路。通过现居沈阳的志愿军老兵口述历史,该片跨时空叙事,为观众诠释了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老兵曾国兴对每名战友都抱有誓死杀敌的壮烈决心记忆犹新,“跨过鸭绿江就出国了。大家心里明白,能不能跨回来就不一定了。但为了身后的祖国,我们义无反顾”。老兵程茂友回忆起班里战士胡根基牺牲前说的话:“班长,我没白活17岁。祖国万岁!”老兵王凤和说:“我们的装备虽然不是那么优良,但是我们战士打胜仗的信心和决心锐不可当。”老军医王忠义回忆:“那次战役中,我们三天三宿连续给伤员做手术,没有吃饭,还数次向伤员献血。”该集结尾处,几位老兵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相聚,共诉往事。片中介绍,很多抗美援朝老兵离开部队后,选择来到沈阳工作、生活。观众能深刻感受到英雄的精神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抗美援朝淬炼了这座城市的风骨,形成了沈阳人民无私奉献、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第2集《倾城之力》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沈阳举全市之力发挥战略生产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作用,建起“战场的后方,后方的前线”的故事。当时沈阳街上,近10万名妇女自发组织赶制炒面。参与者崔秀萍回忆,她们上班抓生产、下班忙炒面,虽然身体劳累,但时刻坚信“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沈阳重型机器厂为保障前线军镐充足,20天保质保量赶制完成10万把军镐。忆起这项工作奇迹,工人于宝元仍难掩内心的激动:“大家伙都争着干、抢着干,都生怕自己干得少。”沈阳铁路局先后派出上万名职工赴朝参战,为建成“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作出突出贡献。前线战局紧张,抢修者周玉珍在不眠不休作业的同时,还要面对敌军狂轰滥炸,随时有生命危险,但他心中只有“完成任务”这一个念头。一段段亲历者的讲述,为观众立体呈现了沈阳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为保家卫国凝聚起强大力量。

战争硝烟散去,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影响着沈阳、塑造着沈阳,融入英雄城市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激励沈阳人民继往开来、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第3集《工业奠基》和第4集《振兴之路》着重描绘了沈阳人民保持着爱国热忱与实干担当,在诸多领域取得成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生产运动中,沈阳不断涌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向厂里隐瞒自己有身孕的情况,全身心扎在国家的建设工作上,成为新中国女性劳动者的榜样。“三线”建设时期,沈阳援建者无私地付出支援,促成多个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走进新时代,这座城市承担了民族和国家对现代化的想象与试炼。从罗阳到方文墨,一代又一代沈飞人,擎起“航空报国”的旗帜,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攻坚克难。从解决从无到有,到实现从有到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沈阳人民,承担起国防科技自立自强的光荣使命。

该片通过多维视角叙事、多种技术手段呈现,既绘制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英雄谱”,又勾勒出沈阳这座城市的平凡英雄气息。正如片尾所述:“英雄并不遥远,在熟悉的街头、在城市的某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多部城市题材纪录片受到观众青睐,如《红色深圳,风华正茂》《津门往事》《红色芜湖》《红色太原·英雄城市》等。它们都将城市作为精神载体,在从人到城、从城到国的深度叙事中,引发观众共鸣,激发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