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茂密的地方
■李江
插图:唐建平
记者心语 走近官兵,用心倾听,把炽热的故事投射在纸上。
车子正行驶在曲曲折折的临山水泥路上,前方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尼亚格祖边防连。透过车窗看去,远处湖光潋滟,湖面在太阳的照射下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近处的湖水随风荡漾着,一遍遍冲刷着路基。虽已是夏天,薄薄的浅草滩上还是枯黄一片。环顾四周,光秃秃的群山起起伏伏,波涛汹涌般滚向遥远的天际。
那天抵达连队后,战士们恰好要外出巡逻,经过沟通,我作为随行记者参与到那次巡逻中。
出发后,战士们个个神采奕奕,有说有笑。我注意到其中一个身材精瘦、面庞白皙且略显稚嫩的下士,他的嘴角始终挂着难掩的笑容,我便特意坐到他旁边。
闲聊中,我得知他叫向明,几个月前才刚刚来到连队。我把揣在包里的面包和火腿递给他,打趣地说:“吃饱长结实,往后巡逻就不怕被风吹倒了。”向明连连摆手:“我们伙食好着呢。”说完,他腼腆地笑了。
一路上,向明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执行巡逻任务,连长让他负责通信联络。面对从未到达过的巡逻点位,尽管自己的通信装备操作课目成绩一直都是优秀,向明还是担心会因为定位不准,导致巡逻分队无法准确到达点位。出发前一晚,他对照装备操作手册,练了一遍又一遍,又在老班长指导下,耐着性子反复测试、校正装备定位误差……听着哨楼里的哨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天还没亮,他就一骨碌爬了起来,又把通信装备检查了一遍。
短短10多公里的车行道,巡逻车颠簸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到。海拔攀升到5000米后,沿途一片土黄色,山叠着山,峰连着峰,满目荒凉。我试图透过车窗寻找一点植被,只看见几株矮小稀疏、尚未抽芽的红柳散落在沟谷里。
车子行至一处陡坡,再也无法前进,最后3公里需要徒步行进。向明没走多远就出现了高原反应,他越走越慢,拉风箱似的喘得呼哧呼哧。战友们很快围过来,为他戴上便携氧气瓶面罩。向明靠在石头上猛吸了几口,脸上渐渐恢复了血色。他很快站了起来,对大家的关心连连拒绝,示意队伍继续前行,自己也二话不说跟上了队伍。
点位设在一个大风永不停歇的山口,战士们观察警戒的同时,向明单膝跪在碎石上,迎着刺骨的山风,脱掉手套操作设备,向上级发送到点信息。他嘴里冒出的热气沾到衣领和帽檐上,很快凝成白色的冰碴。不一会儿,向明收到上级回复:定位准确,已到点到位。
那一刻,望着绵延起伏的雪线和身边弯着腰、手牵手迎风前行的战士们,我心中似乎涌动着一团炽热的火焰。山风仍在呼啸,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战士们高举右拳宣誓。那洪亮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盘旋在雪峰上空,在高原上朗朗回荡……
宣誓结束后,我问连长扎西尼玛:“尼亚格祖在藏语中是什么意思?”连长抬起目光望着远处的荒草滩,微笑着说:“尼亚格祖,就是树林茂密的地方。”我和向明同时露出了惊讶的神情,直到看到大家认真的面孔,才觉察到连长并没有开玩笑。
那一瞬间,我看着伫立在山口上的战士们,他们皮肤黝黑、嘴唇干瘪,迷彩服和作战靴上沾满了泥土,但个个身姿挺拔,眼神里透着如班公湖湖水一般清澈的光。我恍然大悟,尼亚格祖虽然荒凉,但坚守在这里的战士们,就是祖国边防线上的一棵棵大树,他们犹如一道道绿色的屏障,迎风傲雪把根深深扎在这片荒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