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心念巴丹吉林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苏 俊 责任编辑:杜圣智
2024-09-04 08:43:19

心念巴丹吉林

■苏 俊

一个人的青春岁月在什么地方度过,就会对那里留下深深的记忆。对于我而言,巴丹吉林沙漠某场区就是这样的地方。

巴丹吉林沙漠沙丘连绵,如同金色的海洋,波涛起伏,无边无际。阳光下,沙粒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似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映现着岁月的沧桑。在这里,我度过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某场区隐匿于巴丹吉林沙漠,是一片奋斗的热土。在这里,沙漠的宁静与战机的呼啸交织成一曲雄壮的交响。每一次升空、每一次翱翔……都在这寂静的沙海上描绘出振奋人心的图景,也生动诠释着官兵扎根大漠、忠诚报国的坚定追求。

30多年前的一个冬季,19岁的我离开家乡,坐了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走进巴丹吉林广阔的怀抱,被分到某场区的通信连。

在这里,我遇到了让我感念至今的指导员。当时,连队没有热水器,只能每周组织一次去澡堂洗澡。习惯于每日洗澡的我,很不适应。一次,外出工作回来,我的身上实在难受,就在连队豆腐房偷偷洗澡,结果被人发现。我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怎么能在豆腐房里洗澡呢。我心中充满了自责和后悔,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责罚。指导员让我去他办公室:“听说你在豆腐房洗澡了?”我点了点头,喉咙有些哽咽:“是的,指导员,我知道错了……”宁指导员沉默了一会儿说:“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重要的是要有勇气承认并从中吸取教训。你现在就去豆腐房,打扫干净……”说着,他递给我两本书——《雷锋的故事》和《神箭摇篮》。“你拿去读一下,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我接过书,感觉书上仿佛承载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重量。这两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激励着我不断前行。至今我仍珍藏着这两本书,指导员当年的教诲也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在巴丹吉林有太多的人和事,至今温暖着我的心。在那里,我遇到了李班长。一次,直工科的一部座机没有信号,他带我前去维修。这是我第一次外出维修,心里不免紧张,担心自己修不好。班长拍了拍我的肩膀,给我加油鼓劲。经过检查,我发现座机没有问题,是电话线路的问题。于是,我们来到机关院内的电线杆旁,班长教我如何从配线室到分线盒再到座机依次检查,查找故障点。当我爬上七八米高的电线杆却无法定位故障、正手足无措时,班长快速爬上电线杆,和我一起检查线路,查找到断裂处并重新接好。听到检测电话传来的清晰铃声,我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和自豪感。返回连队,我的脚步在寒风中轻快了许多。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个下午,我们两人的身影在晚霞中拉得很长,脚步声在寂静的戈壁滩显得格外清晰。

在这里,我遇到了好战友张清杰。我们是同年兵,当时他在警卫连,我在通信连。那年春天,直工科抽调我俩去农场种地。白天,我们不停地翻地、修埂子、浇水。晚上刮大风,房顶的电视天线无法正常使用。这时,张清杰就会弹他那把缺了一根弦的吉他,领着我对着大漠吼唱,为枯燥的生活增加几分乐趣。有一天晚上,我去农场附近的牧民家,回来时迷了路。正在迷糊时,我看到了灯光。当我精疲力竭地跑过去,才知道自己来到了一个小点号。在那里,我喝了些水,给张清杰打了电话。半夜,他牵着一头小毛驴来到点号接我。在戈壁滩前前后后跑了7个多小时后,我才骑着毛驴回到农场。

在通信连当兵两年后,我离开戈壁滩去军校上学。3年后,我带着学成的喜悦,回到了熟悉的巴丹吉林。不久后,我被安排在政治处担任宣传干事。

宣传干事需要处理的事务较多。难忘的是,每年春节前要去礼堂布置节日文化氛围,这可是一件并不轻松的差事。我和放映员小吴用铁丝把灯笼扎好,手上都被磨出了血泡。天气寒冷,我们把各式灯笼、装饰物布置在礼堂前,手不一会儿就冻得不听使唤。然而,看着红灯笼与温暖的灯光,我们的心是暖融融的。

后来,我离开巴丹吉林来到北京工作。但我一直关注着戈壁滩上的人和事,时常梦回那片曾经培养我的土地。

今年“八一”,我跟随“空军红色地标巡礼”活动采访组来到巴丹吉林。再次回到这里,内心的激动让我更加明白巴丹吉林在我心中的分量。

这次在巴丹吉林,我聆听了部队举办的“新时代奋斗者”事迹报告会。10位先进典型汇聚一堂,分享他们各自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他们中有勇争第一、勇拔头筹的“金头盔”荣誉获得者,有放飞无人机的军士长,有年轻的高级工程师,有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训练尖子,还有默默奉献、挑起“半边天”的军嫂……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太多的感动在我心间激荡。他们拼搏奉献在大漠戈壁的情怀,难以用语言表达……他们也让我不断想起自己在这块热土上的岁月。

我还借机回到了熟悉的老连队。老连队还在原来的地方,只是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漫步在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空间,我看到操场前面的空地,已经修建了新的运动场,宿舍后面种上了梨树和葡萄。走进室内,我看到连队还增设了健身房,洗漱间里配备了洗衣机和电热水器……环境变了,而列队走过的官兵依旧是朝气蓬勃的模样。

我有不少战友扎根巴丹吉林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孩子们从小跟随父母在这里长大。有些已经成年的孩子们,以父辈为榜样,又坚定选择了巴丹吉林。他们正是如花般的年纪,如胡杨般扎根大漠、向阳生长。

多少次,我心念的巴丹吉林走进我的梦里。那片金色的沙海留下我美好而珍贵的青春记忆。当我离开巴丹吉林的时候,大漠长调悠扬,云上战机呼啸……巴丹吉林这片热土,永远燃烧着青春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