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场特殊考试让部队纪律更加严明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董保存 责任编辑:王韵
2023-04-11 10:38:30

特殊考试

■董保存

作家小记 董保存 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审。

这篇文稿的素材,来自我1981年初春的采访笔记。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谈判结束后,41军就接到了率先进入北京城接管城防的重任。30多年后,我在采访当年41军的师团干部时,他们说起入城前的准备,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那真是一场特殊的大考!时任41军121师政委的李丙令将军对我说,我们就把这次入城看作一场特殊的考试。毛主席不是说进京“赶考”吗?进京“赶考”之前,还有好几道考试,过一道一道的关。我们这次进北平,第一场考试就非常严格。题目是我们自己出的,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的战士出的——叫作“政策纪律点名法”。

将军拿出两张有点发黄的照片。在一张照片上,行进的队伍中,每个战士的背包后面贴了一张纸,纸上清楚地写着“约法八章”“进城纪律”。我问他,这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将军说,这是在进北平的路上,战士们边走边背诵着那些铁的纪律。另一张照片,是一个战士在贴枪托上的政策纪律小纸片。将军说,武器上面是不能随便贴东西的,但这个战士的行为是经过特别允许的。

121师率先开始了“政策纪律点名法”。凡是当过兵的人都知道什么叫“晚点名”。每天晚上熄灯前,连队要进行晚点名。当时,他们点到一个名字就问一条政策纪律,要求被点名的战士回答。如果回答不上来,被视为点名没到场;直到政策纪律倒背如流,方可过关。

“士兵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这是战争中形成的传统。122师的入城教育,则是紧紧地抓住了党员干部这个“牛鼻子”。他们采取“干部政策鉴定法”,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必须人人过关。每名党员干部要认真对照下发的政策纪律,看有没有违反政策纪律的行为,自己带的队伍有没有这些行为。一个人一个人地过,一件事一件事地摆,最后由党小组、党支部作出政策鉴定,鉴定合格者才可以入城,不合格者绝不能进城执行任务。

123师创造了“评入城资格法”,并很快在41军普及开来。他们制定了出入城的六项条件:一是爱护城市,不准破坏;二是看守警卫,原封不动;三是空手进去,空手出来;四是立场坚定,不腐化、不被坏分子利用;五是不违反警备规则;六是有责任心,别人犯错误积极制止。他们从师长、政委到炊事员、司号员,一个一个地进行自评,然后进行背对背的互评,最后再进行面对面的讲评。他们还充分发扬民主,“过了筛子再过箩”,谁不够条件,就甭想入城执行任务。

123师369团有一个副指导员,在解放张家口的战斗中缴了一支钢笔,顺手揣进衣袋里……结果在连部评议会上,旧事重提,通信员、司号员、卫生员都认为副指导员不够入城资格。稚气未脱的司号员指着他说:“在张家口你能拿钢笔,到北平谁敢保证你不拿?”副指导员作了两次检查,战士们还是不同意他入城。没办法,他流着泪找团长、政委、政治处主任,深刻检讨自己违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行为,请政治处主任出席他们的党小组会,给他做“保”,保证进北平后绝不违反群众纪律。

看到副指导员痛心疾首地深刻检讨后,战士们才“高抬贵手”,勉强同意他“过关”。但评到最后,还是有少数人投了反对票。部队进城时,这个副指导员只得留在城外“进行学习”……

那个时候,部队里有很多从国民党军队过来的解放战士。旧军队有个说法,“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说的是攻下大城市,可以发洋财,“官长吃肉,士兵喝汤”。而人民军队要求每一个士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要进北平,要评入城资格,有些解放战士满是顾虑,担心按照解放军的纪律,他们在旧军队中的那些事儿要是说出来,一定没有入城资格。

对此,41军政治部明确规定:过去在国民党部队犯的纪律,向组织上说清楚了,便不再追究。这次评选,主要看你成为解放军战士之后的行为。这下,不少同志放下了思想包袱,纷纷表示,当了解放军,一定要执行解放军的纪律,认真过好政策纪律这一关。

进城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总部发来电报,大意是:傅作义的部队撤出北平城(接受整编)时,军纪比较严明,约束部队不搞破坏活动,给北平市民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接到电报后,41军军长吴克华、政委莫文骅和参谋长李福泽碰了个头。莫文骅说:“好啊,这是给我们敲警钟啊!”吴克华说:“立即通报各师团,要求部队以更加严明的政策、纪律,让北平市民认识我们解放军。”李福泽说:“好,马上转发到各团。看样子是要和我们叫板啊,那就让北平市民看一看,到底哪个部队纪律更加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