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武警浙江总队嘉兴支队机动一中队:在梦想开始的地方扬帆逐梦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金驰宇 王成滨 吴先德 杨 悦等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1-04-06 07:24:43

武警浙江总队嘉兴支队机动一中队——

在梦想开始的地方扬帆逐梦

■金驰宇 王成滨 吴先德 解放军报记者 杨 悦

武警浙江总队嘉兴支队组织官兵到红船旁开展宣誓活动。王 雄摄

初春,南湖漾起暖意,湖畔杨柳泛青。

武警浙江总队嘉兴支队机动一中队政治指导员吴宪文站在烟雨楼上,望着眼前的红船。一瞬间,他仿佛看见过去,又仿佛看见这支与红船紧紧相依的中队,跟随党的指引,逐梦前行的未来。

红船,停泊于湖心岛一畔。

湖心岛,静立于南湖中央。九条水渠从南湖边缘伸展而去,将嘉兴分成了不同的区块,也编织成这座城市柔韧的血脉骨骼。

这里,是距离中国共产党历史原点最近的地方之一。

沿南湖岸边的水渠行过1公里,是机动一中队的营区。如果搭快艇,不过几分钟,官兵们就能从中队直达湖心岛的堤岸。

历史的风悠悠吹拂,吹皱南湖的水波,拂开烟雨楼墙面的斑驳。那艘小船驶过百年岁月,穿越时代风云,托载起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梦想。

船舵

只要跟党走,再难都不怕

吴宪文还记得,自己与红船的第一次相遇。

2018年夏天,武警嘉兴支队组织预任主官参观红船。走下趸船,吴宪文第一次踏上了这座只在小学课本里见过的湖心岛,见到了这艘载入史册的小船。

这是一艘木制的画舫。岁月仿佛未曾在它身上过多停留。船身上,油亮的木色在阳光下反射出道道白光,船舱顶部雕刻着金亮的花纹。

这艘船很小。要想进入船舱,一定得低头弯腰。很难想象,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是从这样一只小船走出来的。

根据景区规定,游客不允许登船。吴宪文只能站在岸上,隔着红色的隔离带,透过玻璃窗向船舱内张望。

“1921”“中共一大”……吴宪文努力地辨别着船舱内的桌椅摆设,试图把书上文字和眼前实物一一印照。

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吴宪文梦想的起点。

2014年,吴宪文大学毕业,面临岗位分配。对于嘉兴,吴宪文只知道这里有个南湖,湖上的红船是党的发源地。

2018年,吴宪文来到距离红船最近的建制中队——武警浙江总队嘉兴支队机动一中队,成了指导员。

“这里有红船,是党的诞生地。只要跟党走,再难都不怕。”吴宪文说。

这是一支常年担负应急处突任务的机动分队,也是一个4年未创先进的“准后进单位”。

“只要有问题,我们就应该将它打破。”上任第一天,吴宪文在工作笔记的扉页写道。

正如百年前在晦暗的时代中穿行的那条画舫一样,尽管工作中经常遇到困难,但只要向着理想的彼岸,终究能够冲破迷雾,得见光明。

如何让中队冲破今日的“迷雾”?

吴宪文了解到,因为单位建设需要,一些专业人才被安放在骨干岗位,许多人不愿意离开中队跑到外面风吹日晒。

不离巢的雏鹰,永远学不会飞翔。

那一年,吴宪文力排众议,将中队几乎所有专业人才送往集训队。也正是那一年,这些走出的战友荣获7个三等功。

桨橹

永不停航,永不放弃,永不屈服于风浪

红船边上的部队,处处都少不了红船的符号。

灯箱,石刻,封面印有红船的笔记本,底座刻着红船的水晶奖杯……红船的印记遍布中队每一个角落,每名官兵的物品上或多或少都带着红船的元素。

特战一班班长张锦鹏珍藏着一个漆木钢笔盒,盒子表面就印着耀金的红船图案。

2013年9月,张锦鹏参军入伍,曾是军人的父亲交代他:“在部队好好干,争取早日入党。”

张锦鹏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2014年2月,中队组织新兵参观红船。站在前往湖心岛的游船上,望着红船,张锦鹏的心跳开始加速。

新兵下连后,张锦鹏无数次地听过红船的故事。他曾在心里勾勒过红船的样子,反复描摹,反复修改:它或许应该是古朴的,应该是庄严的,应该是厚重的……

所有的想象都比不上一场真实的会面。那一刻,游人的笑语与湖面的波光都化作背景。只有场景中央那艘小船,随着张锦鹏心中的信念,一同清晰起来。

“原来我可以离红船这么近!”站在红船边上,张锦鹏只有一个念头:不仅要在距离上靠近党,更要早日成为其中一员。

就在张锦鹏递交入党申请书时,意外发生了。他在一次巡逻任务中违规,受到处分。

那段时间,成了张锦鹏前20年人生里最灰暗的时刻。他干什么都提不起劲,“走路时连头都抬不起来,哪里还敢想入党”。

排长吴学超知道,此时的张锦鹏缺少的不是站起来的能力,而是重新站起来的信心。恰逢一批新兵下连,吴学超把新兵老兵聚在一起,又讲起了红船的故事。

“当年,老一辈革命家面对血与火的考验都未曾低下头颅。而有些同志,经历了一点困难就一蹶不振,自怨自艾。”吴学超提高嗓门,望向张锦鹏,“永不停航,永不放弃,永不屈服于风浪——这个世界上能够打败我们的,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

张锦鹏低着的头猛地抬了起来,目光与台上的吴学超相遇。排长的一席话如摇着桨橹的红船,驶进了他心里。

从此,张锦鹏像变了一个人,在训练场上一往无前。当年年底,由于军事训练成绩突出,他被中队授予“训练标兵”,还获得了一支钢笔作奖励,漆木的钢笔盒上镌刻着闪金的红船。

张锦鹏舍不得用,把它悄悄放在自己的储物柜里,闲暇时就拿出来看看。

这是张锦鹏跨过风浪后的第一份荣誉,也是“红船”给他的礼物。

龙骨

党为人民而生,军人为人民而战

再次登上湖心岛,下士冯凯依然记得第一次站在红船前的澎湃心情。

这种澎湃,既有第一次看到红船的激动,更有一种源于血脉的震撼。每次看到红船,冯凯总会想起老家山坡上那片无名的烈士墓地。

冯凯家乡所在的湖北麻城,是全国闻名的红色根据地。革命时期,这里有13.7万余人参加革命,6万余人加入红军,在册烈士达12532人。

这是一片被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从冯凯记事起,每年清明节,父亲都会带着他前往这片无名烈士墓前,倒上一杯老酒,点燃一根香烟,默默悼念。

红船无语,细浪呢喃。沉默的湖水与山林,铭记着所有将生命献给人民、在历史中无声消逝的名字。对冯凯来说,“被人民所需要”便是他追寻的价值。

2020年2月3日,深夜。机动一中队的官兵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分组前往嘉兴各口罩厂进行定点备勤,维持口罩厂的生产秩序。

此时,口罩供应已经成为基本的民生问题。嘉兴是全国口罩主要产地之一,不仅担负着浙江省内的口罩供应,同时也在向全国尤其是湖北,源源不断输送着防疫物资。

戴着厚厚的护目镜,看着一箱箱口罩从眼前搬过,冯凯思绪一刻未停:“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疫苗研制还顺利吗?”“爸妈现在都还好吗?”……

此时,冯凯的家乡湖北麻城正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之一。

休息间隙,冯凯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大年三十晚上,军队医护人员列队走进运-20运输机,赶赴疫情第一线。他把这个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

同样是无名英雄,同样是为人民而战。“有这样一群‘逆行者’,我们国家一定能够战胜疫情。”想到这里,冯凯的眼神愈发坚定。

如今,疫情的阴霾消散,春日阳光下,南湖终于再现往日的游人如织。

前不久,离机动一中队营区不远处建起了一座“网红桥”,引来许多人“打卡”。

营区外,车水马龙,桥上游人喧嚣;营区里,中队官兵静立于战位,守护一方安宁。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百年前,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把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未来。百年间,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它所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牢记宗旨使命乘万里风,破千重浪,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理想的彼岸。

“当兵来到南湖畔,清风带我看红船,一张画舫,一杆长篙,引领着一个民族驶出了黑暗……”迎着湖畔的风,冯凯轻轻唱起来。

红船是最好的“教案”

■政治指导员 吴宪文

刚当指导员那会儿,我对如何开展政治教育缺乏经验。学习之前的一些教案,我发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偏重大道理,忽视小道理,官兵听后难免感觉“空”;另一种是纠结于讲好小道理,不注重大道理的引导,上完教育课,官兵觉得缺“魂”。

那天,我找来中队红船讲解员汪浩一起探讨教学方案。讨论后,我们一致认为,想让官兵真正对理论学习感到“渴望”,增强理论教育和思想引领的吸引力、感染力很重要。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作为距离红船最近的建制连队,用“红船精神”感召引领官兵,就是我们搞好政治教育的“魂”。

于是,我带着中队红船讲解员,向专家学者和军校教员“取经”,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政治教育课诞生了。我们借助新媒体平台寓教于乐的方式,讲党史军史故事,官兵们听得津津有味……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红船精神”承载着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活水。驻守在红船旁,回想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一代代官兵将牢记统帅嘱托,争做“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我找到了那把“钥匙”

■中队长 周彦楠

2020年4月,我调任武警嘉兴支队机动一中队中队长。第一次走进中队荣誉室,我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荣誉墙由一块巨大的红船浮雕做成,红船的周围是巍峨挺立的万里长城和眼神坚毅的武警战士。

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中队官兵干出一番成绩来。在建党、建军“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号召和引领下,如何打开基层建设的新路子,成为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那天,我再次来到南湖畔的红船旁。首创、奋斗、奉献,“红船精神”揭示了党领导人民接连赢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成功迈进新时代的能量密码,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首创,就是敢为人先、担当在前;奋斗,就是百折不挠、冲锋不懈;奉献,就是立党为公、忠于人民。

带着心中那份笃定,我将“红船精神”播撒于中队建设各个方面。

历史巨轮浩荡前行,护航之心永不磨灭。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时刻,我们一定践行“红船精神”,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王 雄整理)

缘结红船

■王成滨 周益人 解放军报记者 李一叶

初春时节,嘉兴南湖一片生机盎然。

一艘小船静静停泊在湖心岛旁,周围是从五湖四海慕名前来瞻仰的游客。

“一艘小船为何引得众多游客参观?”16年前,初次见到红船的王洪滨心中有过这样的困惑。那时的他没想到,自己跟红船会有这样一段不解之缘。

2005年,王洪滨被分到距离红船最近的连队——武警浙江总队嘉兴支队机动一中队。当时,这个中队担负着一项“特殊任务”:定期为红船打扫卫生。

后来,中队要组建红船义务讲解队,王洪滨第一个报了名。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义务讲解员并不容易。那段时间,王洪滨白天要完成日常工作训练,晚上加班背记讲解稿。终于,王洪滨成为第一批通过考核的讲解员之一。

王洪滨本以为把解说词背得滚瓜烂熟便可以胜任,没想到他很快就被参观者五花八门的提问问住了——

“为什么‘一大’在上海开会时有15人,到了嘉兴却是12人?”

“为什么‘一大’8月初结束,党的生日却定在7月1日?”

游客的问题纷至沓来,让王洪滨有些招架不住。他意识到,自己不仅要牢牢记住解说词,更需要熟悉、理解这段历史,提升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红船讲解员。”他说。

从那之后,王洪滨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读书学习,弥补知识缺陷。通过学习,他了解到更多有关红船的故事,更深刻地领悟了“红船精神”。

不知不觉,红船已融进王洪滨的生命,成为他的信仰。

在不断学习积累中,王洪滨不仅成了红船义务讲解队的小教员,还考取了大专、本科文凭,并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

再次登上湖心岛,看着眼前的红船,王洪滨脑海中浮现出第一次擦拭红船的场景。

“是红船改变了我。”谈及16年的入伍经历,王洪滨深深明白,是红船给了他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他深受鼓舞,受益终身。

站在建党百年的时代节点,王洪滨激情满怀地为来访游客讲述红船故事。

他希望,更多人走近红船,了解红船,与红船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