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卫士:坚守刻出“绿色年轮”
■方海洋 张秋贤 刘晨阳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这是武警湖北总队襄阳支队某中队上等兵李天智儿时常听的一首歌。平凡的石头,也是这群武警官兵的写照。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守望,诠释着扎根深山、甘于奉献的内涵。
一场秋雨过后,深山的空气更加清新。林海深处,官兵像往常一样上山巡逻执勤,红瓦白墙的哨楼上,执勤官兵身姿挺拔如松。
每逢周一,营区的“忠诚石”前,中队官兵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望着石头上镌刻的“林海卫士”红色大字,他们心中的信念,一如磐石般坚定。
战士李天智擦拭营区内刻字的山石。
山石无言,坚守无言。官兵心中,人在、石在、坚守在。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心中的忠诚不会变、信念不会变。让我们走进大山、走进中队,去聆听这群武警官兵的坚守故事。
“不是大山选择了老兵,而是老兵选择了大山”
高考失利,与梦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这是李天智经历过的黯淡时刻。
当时陷入迷茫的他,接到在边防服役的一位堂兄打来的电话:“走出舒适圈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何不投身火热的军营,成就理想,磨砺品格?”
“哪怕是一块石头也能发光,只要耐得住寂寞、熬得过艰苦,顽石也会蜕变成美玉。”李天智重新鼓起斗志,征得家人的支持,走进绿色的军营。
接受环境的摔打,是蜕变的第一步。
结束新训后的一天,李天智和战友乘车沿着山路前进,汽车一头扎进大山深处,半天后才抵达位于山脊下的那片营区。
这是一座不起眼的营盘。驻地环境艰苦,执勤任务繁重,一座红顶营房掩映在群山之中……眼前的景象,与李天智的想象大相径庭,他的心凉了半截。
入营教育,指导员深情讲述老一辈官兵扎根奉献的故事,李天智和新战友第一次听说了“扎根深山、默默奉献”的中队精神。对于自小在海边长大、吹惯了海风、听惯了浪打礁盘的李天智来说,适应深山里的寂静、实现从海到山的跨越,就像一道“考题”。
第一次参加巡逻,爬上山顶眺望,营区宛如绿海中的一座孤岛。带队的班长告诉李天智,艰苦寂寞的环境最能塑造人,中队有个传统,每逢重大任务前,大家都会对着空旷的山谷,喊喊山。
班长的这句话,让李天智想到了家乡的海,每当有心事或是遇到困难,他也喜欢到海边走一走,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喊上几声。山与海,在这一刻实现了微妙的“同频”。
二级上士徐威守哨10多年,干工作一板一眼,执行任务时不苟言笑。一次任务,徐威顶着大风,一个环节不落,把每个节点和步骤一一为新兵们讲解。下山路上跟在徐威身后,李天智摔了几跤,他在心里暗暗叫苦:“徐班长真是块‘石头’,一点不懂人情世故,跟着他巡逻,要摔多少跟头,走多少难走的路?”
战士在山间巡逻。
几天后,李天智跟随徐威在哨楼执勤。夜间突然刮起了寒风,看似无意之间,徐威挡在了李天智的身前,并提醒他拉高衣领:“风大别着凉啊。”那天伫立在哨楼上执勤,李天智觉得徐威的身影忽然变得高大。
周末下哨回到班里,李天智总看到徐威拿着手机,坐在宿舍楼前和妻子视频通话。有时候,徐威的笑声能传好远,他有点不敢相信这是之前认识的那块“石头”。
与徐威逐渐熟悉后,李天智才知道,徐威的家乡也有海。妻子一直想让他退伍回家,但他总对妻子说:“守好大山就是守好家。”
在徐威的身上,山与海又一次实现了“同频”。去年底,徐威的妻子到中队探亲。她站在中队的门前望着林海,眼眶突然湿润了。那一刻,妻子恍然间懂得丈夫的坚守,更理解了他说的那句话:“中队就是家。”
只有把中队当成家,才能把守山的责任刻在心间。与妻儿聚少离多,却离使命很近。坚守,始终是老兵无悔的选择。
炊事班班长颜峰曾是技术骨干、比武尖子,多年前的一次训练受伤,让他不得不选择离开战斗班。干一行爱一行,这些年他坚守三尺灶台,为战友精心调配营养餐食。每次看到战友训练归来,吃上令人满意的餐食,他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每年退伍季,都会有老兵服役期满脱下军装。转身的时刻,佩戴大红花的老兵向着营区门前的“忠诚石”郑重敬礼。山石无言,老兵不老;时光飞逝,精神永恒,大山会铭记老兵的样子。
“不是大山选择了老兵,而是老兵选择了大山。”送走老兵,李天智默默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关于坚守还是离开,他的内心已经有了答案。
“山有魂,石有魄;哨位有精神,战士有责任”
营区内矗立的那块“忠诚石”,是中队精神的象征。
每年新兵到中队,指导员第一次上教育课便从这块石头讲起。
在哨楼执勤,每次眺望这块山石,李天智的耳边便会响起指导员的话:“山有魂,石有魄;哨位有精神,战士有责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像石头一样扎根深山”“做一块平凡的石头”成了官兵心中的信条。
中士占波波是中队的训练骨干,新兵有谁训练成绩上不去,占波波就会主动靠上去,帮着分析问题,陪着一起加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回答是:“我也曾是一名新兵……”
占波波是一名大学生士兵,开始并不适应中队的环境。当兵第二年,一场暴雨过后,泥石流汹涌袭来,山下村民向中队发出求助信号,占波波和战友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投入抢险战斗。
奋战10多个小时,他们将村里群众安全转移。因为在这次任务中的出色表现,占波波荣立三等功。那年底,已成为一名优秀骨干的他,毅然选择继续守望深山。
翌年“八一”,驻地群众带着慰问品来到中队,将一面印有“林海卫士”大字的锦旗送到官兵手中。“林海卫士”4个字,也正是中队官兵言行的标尺。
为了当好“林海卫士”,占波波更加努力。训练成绩拔尖的他,参加上级比武再次取得荣誉。他也更加认识到一个道理:“做一件事不难,难得是坚持做好同一件事。”
列兵陈泽桐的家在贵州,从守望家乡的山到守望中队的山,都是守山,他心中的感受却不尽相同。
一次,陈泽桐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这里,我懂得了‘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还懂得了‘干一行爱一行’,更懂得了‘守着守着,就离不开’……我已经成长为一块顶天立地的山石。”
那年秋天,潘泽宇被分配到中队任中队长。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他沉下身子和战士们一起训练执勤。那年夏天,他在家乡当小学老师的妻子到中队探亲,看到丈夫黑了瘦了,好像换了一个人,有点心疼。
妻子返乡后便劝潘泽宇:“想办法离开吧。”那时,他正要带队外出参加比武集训,在电话中劝慰妻子:“趁年轻要多接受一些锻炼。深山是试金石,你等着我们摘金夺银的好消息!”
说到做到。集训结束,他们拼搏拿到好名次。颁奖日当晚月朗星稀,他对着圆月拍照,连同奖杯的照片一起发给远方的妻子,和妻子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妻子也给他发来一则语音留言:“你在部队好好干,家里一切都交给我……”
坚守,是这群官兵心中的价值所在。坚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选择,也是一个家庭的托举。在深山哨位上,在远方的家里,他们共同把使命举过头顶,让坚守成为一种信念。
“我们守在这里,就是守望我们的家人”
第一次参加巡逻,体能较差的上等兵杨昌盛渐渐落在队伍后面。
脚下的这条羊肠小路,是一茬茬官兵用双脚踏出来的。带队的中士王健走在队伍前面,健步如飞的他,不时回头叮嘱大家跟上队伍。他希望通过巡逻,锤炼新兵的意志。
这条路不仅是上山路,更是承载几代守山人的梦想之路。
带着成为好兵的梦想,一茬茬新兵在山里淬火。“拥有攀登的勇气不难,难的是从不言弃。”王健告诉战友,在一条艰难的路上巡逻一阵子不难,难得是追寻梦想、坚持不懈,战胜惰性、战胜自我,用青春和汗水去守一座山。
王健出生在大城市,习惯了繁华与霓虹灯的街景。初到中队,他一度不适应山里的寂静,向往山外的世界。在班长的帮带下,他磨砺心性,渐渐褪去青涩,变得坚毅挺拔。
如今新战士到中队,难免出现心理落差。每次和新兵谈心,听到牢骚抱怨,他总是笑着,用自己的经历去引导大家。
青山无言,拥抱一颗颗火热的心。
下山回到中队,王健和战友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追剧、唱歌……他也渐渐获得大家的信任,谁遇到不顺心的事,首先想到的倾诉对象都是“王班长”;遇到难题、困惑,也总是到他这里来寻求帮助。
在中队,像王健这样的老兵还有不少。把战士当亲人,大家的心才能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走进荣誉室,队史簿上记录这样一行文字:“团结,是中队建设传家宝。”
为了提高大家的训练积极性,中队长、指导员轮流带队训练;官兵训练标准很高,谁也不甘落后,“龙虎榜”成为众人心中的高地;每有重要任务大家都是抢着参加,任务再艰苦也没有人临阵退缩……
王健曾在巡逻路上和战友讲起他的巡逻“初体验”:深山荆棘密布,双腿被划出道道血痕,然而等到抵达山顶,他却一点都不觉得苦累,“只有攀登到更高的地方,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时光荏苒,王健如今带队巡逻,也会用这句话激励战友。他告诉大家,坚持的力量是无穷的。
站在山顶平台上,云层伸手可触。眺望正在一点点坠入林海的夕阳,王健告诉大家,我们可以想象此刻大山外的亲人在做什么,或许他们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或者正在掏出手机拍摄天边的晚霞……“我们守在这里,就是守望我们的家人!”
“这条路上,你迈出的每一步,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青山记得、林海记得。我们为何坚守?就为了这一刻的选择和信念。”迎着风,王健与战友并排望向远方,望向家的方向,也让誓言刻在心底。
一次,中队组织新兵开展“家书抵万金”活动:让每名战士给家人写一封家书,报一声平安、诉一段思念。
不约而同的是,王健和杨昌盛都在家书中,提到了那条巡逻路,提到了他们对于青春价值的理解,对于路的认知。
执勤结束,战士们仰望夜空的星辰。
成长横切面
我是小树苗,栽在深山中
■上等兵 杨昌盛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参照系、一个目标。不少人将身边榜样的成才经历,作为衡量自身拼搏奋斗的标尺,时刻提醒自己:追求梦想贵在坚持不懈。
小时候,曾在部队服役的父亲就是我的人生榜样。他经常给我讲在部队奋斗成长的故事。虽已脱下军装多年,父亲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常用军人的标准来教育我、影响我。
那时,我心中的梦想是绿色的。大学毕业后,我奔赴这个梦想——带着全家人的期待与嘱托,报名参军,来到大山深处服役,成为一名武警战士。
初入军营,我无法适应山里孤寂的环境,也难以理解老兵的人生选择,我问过自己:“老兵为何选择坚守深山?坚守的意义是什么?”
一次战术训练,由于我求胜心切、擅自行动,致使整个班组行动暴露。复盘会上,看到我神情懊悔而沮丧,班长并没有严厉批评我,而是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咱们这里的兵,都像一棵树。枝繁叶茂只是它外在的表象。为了在石缝里扎根,它将根系向大地深处延伸,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不曾放弃扎根的决心。”
班长的话击中了我的心。我懂得,我这棵小树苗,刚被栽种在深山之中,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必须汲取更多的养分,这需要我勇敢地将根系伸向大地深处。
此后,平时巡逻执勤,我跟在班长身后观察记录;日常训练,我跟着训练尖子练器械,跟着军械员学装备技术……渐渐地我发现,梦想并不遥远。
一次巡逻,在山顶点位一块刻着“有为”二字的山石前,班长让我用毛笔蘸着油漆描红。“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当好一名守山兵,要日复一日去坚持,需要我们拿出恒心和毅力。”
今年我已是一名上等兵,前不久还担任了中队的文书。梦想之树已经扎根,我正在积蓄力量,让自己尽快成长为一棵大树。
(图片由陈明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