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信箱”:读懂官兵的期待
■何杰 刘譞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李由之
在武警广东总队广州支队某大队的周例会上,梁教导员对官兵来信进行反馈。曾 阳摄
从回应书信到办好难事——
官兵的心在“被回应”和“被看见”中凝聚
“孩子都上幼儿园了,还没来过部队,真希望大队组织一次家属进军营活动,让亲人团聚的同时,也让家属们收获荣誉感。”前段时间,武警广东总队广州支队某大队二级上士莫家伟,在给大队领导的信中谈到家人的期盼。
莫家伟的信,让该大队梁教导员陷入深思:上级关于官兵家属来队的政策规定早已落地,可实际来队家属的数量并不多。谁不盼亲人团聚?这背后一定藏着官兵说不出口的顾虑。
带着疑问,梁教导员走进班排,在与官兵交流中找到了答案——虽然官兵家属来队有政策支持,单位也鼓励家属到部队团聚,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官兵还是顾虑重重:一方面,大队家属临时来队住房数量有限,且常因临时任务留作应急使用,官兵担心家属来队给单位添麻烦;另一方面,家属来队期间,个人难免分散工作精力,怕工作与家庭难以兼顾,影响工作。
攥着这封承载着满满期盼的信,梁教导员意识到,这不仅是军属对军营的向往,更是一次体现服务官兵质效的契机。
“服务官兵不能等靠要,主动作为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梁教导员与大队其他领导商议后,当即将“家属进军营”这件事,列为为基层办实事的突破口——先把“家”收拾好,再把家属请进来。
改造家属临时来队住房、广泛宣传动员、设计亲子活动、编排文艺节目、拟写家属邀请函……一项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
从硬件升级到流程优化,看得见的变化让“家属进军营”从一句承诺变成务实之举。
活动当天,看着官兵和家属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该大队殷大队长感慨地说:“官兵的小愿望,暴露出我们工作上的疏忽。如果不能保障好军人军属权益,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走进官兵心里。”
这场活动,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官兵真切感受到“一封信”带来的改变,激发出大家表达诉求的强烈愿望。短短半个月,40多封信投入“大队信箱”,每一封信都承载着官兵对部队建设的思考和期待。
“要让官兵的每一份期待都有回音。”看着官兵热情高涨,大队党委明确:区分诉求性质,统筹力量资源,逐项挂账销号。
针对硬件建设问题,殷大队长牵头组建营房设施维护小组,集中力量解决“淋浴设施老化”“线路安全隐患”等问题,同时协调地方企业在营区附近增设快递柜,为官兵存取快递提供便利。
对于管理方式问题,该大队召开队务会专题研究,落实任务补休机制,细化手机管理办法、公务用车细则、灵活外出编组等多项措施,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满足官兵的合理诉求。
从回应好每一封信,到解决好每一件事,变化的是营区环境与管理效能,不变的是大队党委“以兵为本、基层至上”的观念。官兵的心在“被回应”和“被看见”中凝聚,这份双向奔赴的信任,汇聚起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战斗力提升的“暖心密码”。
“大队信箱”的部分来信。曾 阳摄
建言献策为战发声——
一封封书信,是官兵主人翁意识的生动注脚
随着“大队信箱”收到的信件增多,梁教导员敏锐地察觉到信中的变化。最初的信件,多聚焦于官兵权益保障的身边事,而如今,官兵书信内容更多集中在训练短板的补齐和练兵方法的优化上。
“部分官兵单杠训练成绩不理想,建议通过结对帮带方式提升成绩”“一些专业课目缺少训练条件,建议因地制宜规划好场地”“有的训练器材老化,希望补充更换一批”……这些建议摆上案头,大队领导及时根据官兵反馈进行整改。
曾是比武“种子选手”的中队长刘凡主动请缨,扛起选拔尖子、统筹小比武小竞赛的重任;“健身达人”、副班长林良迎积极向中队建言“科学训练要尊重肌肉再生规律,把握循环周期”,调整优化新兵训练方式;军械员苏来聪提出“用训练成绩曲线图辅助调整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强化训练;司务长蒙明集创新提出高强度体能训练科学食谱,从后勤保障方面为训练增效……当建言信化作训练场上的实际行动,官兵们实现从“要我训”到“我要训”“我会训”的转变。
在一次支队组织的军体运动会上,该大队以明显优势力压各路选手,获得团体冠军。官兵载誉归来,欢呼声响彻营区,这份喜悦不仅是汗水的回报,更是“大队信箱”结出的硕果。不久后,在支队“新大纲教练员集训比武”中,该大队7人跻身支队前15名并获表彰,再次印证了集智抓训的成效。
就在官兵沉浸于捷报频传的喜悦时,一封“泼冷水”的信件引起大队党委的关注——“大队训练成绩更多靠训练尖子‘撑场面’,但整体成绩并不理想,偏训漏训现象依然存在。”
刺耳的话语,如同警钟。该大队连夜梳理训练工作,在专题军事训练形势分析会上,大家讨论后形成共识:“抓训导向必须由‘专和强’向‘全和精’转变,既要正视成绩,更要补齐短板,确保全员经得起实战检验。”
随后,大队集中收集各中队重难点课目需求,整合优秀教练员资源与训练保障设施,推行集约化组训与过关制考核,确保每名官兵都不掉队。
一段时间后,各中队6个曾徘徊在及格线的训练课目全部提升至良好水平。中队长梁长新带领官兵自主制作模拟训练器材,在支队“军事活动日”展示后得到推广使用,有效提升部分专业训练水平。
从回应一封封建言信,到补齐一个个训练短板,变化的是解决问题的聚焦方向,不变的是“问计于兵、向战而行”的工作态度。当官兵的声音得到尊重、训练的智慧得以激发,个人成长与部队战斗力建设便形成了同频共振。
一封封书信,是官兵主人翁意识的生动注脚,更是强军路上兵心向战、聚力打赢的有力见证。
勾勒基层建设崭新图景——
书信里的期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效
一纸书信,承载的是心声,连接的是上下;落地举措,回应的是期盼,激活的是动能。
当一封封书信的关注点从训练场延伸到单位建设的方方面面,官兵的期盼与建议,正勾勒出大队基层建设的崭新图景——这些书信成为凝聚共识、推动单位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希望大队加大指导帮建力度,带领中队官兵争先创优!”翻开官兵的来信,不少官兵立足专业特长为单位发展建言献策,既有“以队为家”的归属感,更有共谋发展的智慧火花。
书信是兵心的晴雨表,更是工作的风向标。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改变,便始于一封直言困惑的来信:“总队推广的‘分享课’很好,可咱不会找故事、讲不出彩咋办?”
总队优秀政治教员张雪林的见解切中要害:“官兵是战斗力建设的实践者,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少强军故事,缺的是发现故事的敏锐与解读故事的深度。”
“故事越走心,道理越入心。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让教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更容易引发官兵思想共鸣。”该大队党委精准施策打出“组合拳”:大队干部与优秀政治教员推门听课带教,把“从训练日志挖素材”等方法讲深讲透;每月“三会一好”能力培训班上,理论骨干围绕真实案例开展靶向辅导;季度“星火”宣讲队下中队,用“身边榜样身边事”让理论宣讲充满兵味,实现触及心灵、引发共鸣的效果。
从“怕上台”到“敢发声”,在支队政治教员集训比武中获奖的班长王帅说:“平凡岗位的坚守本就是最动人的教材,是战友的故事给了我登台的勇气。”
厨房的饭菜香,连着官兵的幸福感。当“吃久了大锅菜,想尝尝战友家乡味”的心愿出现在信中,大队“寻味军营”活动应运而生。大队每月组织各中队推荐创新菜品集中评比,优质菜品全大队推广,优胜者获通报表扬。蒙明集感慨地说:“这哪里是做菜,是把信里的思乡情变成了舌尖上的团圆!”
从“纸上建言”到“立竿见影”,书信里的期盼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效:近两年,4个所属中队获评“四铁”先进单位,30余个集体和个人立功受奖。
大队邀请心理咨询师(右)进行心理疏导。曾 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