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教育课,列兵当主讲
■刘西刚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永清
前不久,武警重庆总队某支队礼堂内,一堂红色教育课火热开讲。令人意外的是,台上授课的竟是一名列兵。
这名列兵的开场白简单直接:“我叫盛东方,来自山西灵丘,是平型关大捷发生地。”话音刚落,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这堂课为何由列兵主讲?该支队宣传科汪干事道出缘由:不少战士反映教育课上往往是“老面孔”,内容缺乏新意,很难听得进去。官兵出现“审美疲劳”,实则是对教育创新提出新要求。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为了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总队组织红色故事宣讲活动。他们抓住这一契机,结合年度部署的红色教育课日程安排,深入基层寻找搞好教育的新生力量。
在某中队,盛东方走进汪干事的视野。盛东方的家乡在平型关大捷发生地,本人还在地方的演讲比赛中获过奖。于是,汪干事邀请他登台讲述抗战故事。
“作为一名从平型关走出来的兵,讲好抗战故事,我义不容辞。”盛东方一边联系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收集故事素材,一边电话采访抗战老兵后人补充完善具体细节。当鲜活的人物与历史资料融合在一起时,当年的抗战故事也变得更加具象化。
随着投影仪前一张张图片闪现,盛东方开始娓娓讲述: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与日军在平型关展开较量。伏击部队虽然居高临下射击,但因装备水平悬殊反而受到日军炮火的压制。八路军官兵果断冲下公路,与日寇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2营5连连长曾贤生,勇猛不怕死,冲锋号一响,他立即向敌人猛冲过去,左拼右杀,一连刺死10多个敌人。最后因浑身是伤、体力不支,曾贤生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白刃格斗是最考验军人意志力的战斗方式,不果敢、不坚毅,没有压倒敌人那股劲儿,很可能在一瞬间丧命。那场战斗,八路军官兵没了子弹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折了就抱着敌人扭打成一团。”讲台上,盛东方这段慷慨激昂的讲述,引得台下阵阵掌声。官兵们对这场“熟悉”的战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平型关是英雄的关、胜利的关。”讲台上,盛东方越讲越激动,台下官兵也越听越入神。教育课尾声,盛东方高声说道:“新时代官兵,我们要传承好先辈‘攻必克、战必胜,不畏难、不畏险’的战斗精神,苦练打赢本领,创造新的辉煌。”
感动别人之前先感动自己,教育别人之前先做出样子。在前期的一次多课目考核中,盛东方所在班获得总评优秀的好成绩。
“列兵登台讲红色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自我教育。”汪干事对记者说,今年以来,他们支队致力于用红色故事教育官兵,不断拓展故事的广度深度,创新故事呈现的方式方法,引导官兵在讲述、聆听、感悟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发练兵备战热情。随着一个个生动的红色故事搬上讲台,教育课上涌动生机活力,练兵场上呈现一派火热景象。
红色故事带来教育“新解”
■朱绍生 魏昌伟 刘西刚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永清

武警重庆总队某支队一堂红色教育课上,一名战士在台上讲述家乡的抗战故事。郭传伍摄
100分钟和20分钟同样赢得掌声——
好故事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能否吸引人打动人
金秋时节,武警重庆总队某支队举办新一期红色教育课。聚光灯下,中士樊浩伟昂首站立,面带笑容。
“今天,我跟大家讲一讲我的曾祖父——一名抗战老兵的故事……”樊浩伟从怀里掏出一枚勋章,与此同时身后的屏幕浮现出一张黑白老照片,上面的年轻人国字脸、短头发,军装笔挺,与樊浩伟长相很相似。
从逃荒乞食的弱冠少年,到英勇作战的八路军战士,樊浩伟将曾祖父的那些战火硝烟经历娓娓道来。见战友们听得入神,他顺势抛出几个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麻雀战术’?怎么在日军壕沟壁上挖‘脚窝儿’?如何摸敌人岗哨不会被发现?”官兵们面面相觑,随即所有目光聚焦在樊浩伟身上,等待答案。
见大家来了兴趣,樊浩伟从游击战中“麻雀战术”精髓讲到曾祖父和战友一起攻击日军炮楼,摸哨位、剪电线、打埋伏的战斗故事。当讲到曾祖父胆子大、反应快,利用夜色掩蔽剪断日军电话线,气得鬼子哇哇叫时,大家开怀大笑;当讲到战斗结束后曾祖父发现衣领被子弹打穿时,大家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在他的精彩讲述下,官兵情绪随着故事情节起伏,仿佛亲历那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
100分钟的授课时间过得飞快。掌声落下,还有战士意犹未尽地问:“后来呢?”樊浩伟转身面向屏幕上的照片,庄严敬礼:“后来,我就接过他手中的枪,来到军营。”台下,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只要故事足够精彩,时间再长的教育课也能吸引人打动人。”对于这堂红色教育课的成功,该支队宣传科周科长并不意外,从普通百姓到抗战英雄,樊浩伟曾祖父的抗战故事让官兵追寻到了榜样,而“传承人讲传承”让红色血脉赓续更加具象化。
长故事引人入胜,短故事同样回味无穷。在该支队某中队训练场,一堂红色教育课在训练间隙开讲。上等兵万端阳从中队荣誉室取来一支锈迹斑斑的冲锋号,坐在官兵中间,讲起抗战老兵武恩的故事:“当冲锋号响起,武恩和战友向前冲锋,子弹在膛线里旋转,夹着愤怒的火焰,撕裂空气射向敌人的心脏……”
这场发生在训练场上的“微缩版”红色教育课,正是出自该中队周指导员的精心设计。他对记者说,基层平时工作节奏快、各项任务重,将训练间隙、课后讨论等“碎片时间”有效利用,因地制宜开展“微缩版”红色教育课,讲述短小精悍的故事,可以让教育触角延伸到平时,实现点滴灌注。
故事讲完,万端阳掏出一张照片,照片里武恩身上的一道道伤疤清晰可见。万端阳激动地说:“这就是当年跟日本鬼子拼刺刀时留下的,是老兵身上特殊的‘军功章’。”那一刻,现场肃静无声。那些清晰的伤疤将战争残酷和先辈英勇,瞬间“刻”进每名官兵的心里。短短20分钟的讲述,官兵听得热血沸腾。
“好故事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能否吸引人打动人。”该支队领导对记者说,教育的创新,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与尊重。无论是长故事的完整叙事还是短故事的精准表达,都是为了从英雄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景”与“设景”的精彩呈现——
创新多样化授课方式,让故事背后的道理显而易见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的后山,一座幽深的防空洞成为红色教育课的现场课堂。该总队某支队警勤中队于指导员正带领官兵走进这段历史的“实景”之中。
“1941年6月5日,日军对重庆实施5个多小时的大轰炸,民众在防空洞中拥堵,发生了避难民众窒息、踩踏惨案……”于指导员的声音在洞壁间回荡。“当空袭再次来临,附近民众涌入由八路军开凿的防空洞,该防空洞自用尚且拥挤。这时候,八路军面临两难抉择——开门,可能让悲剧重演;不开,百姓将直面轰炸。”
停顿片刻后,他的语调陡然上扬:“‘我们的防空洞永远为人民敞开。开门,让乡亲们进来!’没有任何犹豫,周恩来推开大门,命令所有党员起身朝前站,把最里面的位置留给百姓,而周恩来自己则站在洞口。”
听到这里,列兵郑童亮攥紧拳头说:“危难时刻,我们也要冲到最前面,把人民紧紧护在身后!”
“说得好。守护人民群众不是一句口号。直面危险、挺身而出,需要敢于牺牲的勇气和过硬的打赢本领,大家想想自己真正具备这些吗?”于指导员的话让官兵陷入沉思。
“从这堂现地红色教育课收到的效果不难看出,创新多样化授课方式,让故事背后的道理变得显而易见。”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故事要想在教育中实现“陈情”与“说理”的巧妙结合,必须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多维度的“唤醒”和“体验”,真正让政治教育走心入脑。
如果说现地教育构建了“身临其境”的空间,那么情景剧演绎则搭建起“情感共鸣”的桥梁。作为该总队“金牌讲解员”,某中队张指导员擅长以情景剧演绎的方式再现历史经典瞬间。
在讲述革命先烈张露萍的故事时,他设计了一个“跨时空”的对话场景——
“被捕受刑后,敌人将她假释,埋伏在周公馆附近,企图‘钓’出更多同志。”讲述至此,大屏幕上浮现出周公馆旧照,“张露萍”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一步步走向“家”的方向。
“去啊!那是你的‘家’!”张指导员喊道。
“我又何尝不想回‘家’?可我绝不能把党组织置于险境!”“张露萍”声泪俱下,“新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党!”她步履蹒跚从“家”门口走过,未曾回望一眼。
无需多言,对党忠诚、坚贞不屈的革命风骨,通过教育课的“设景”,在历史与现实交叠的舞台上,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官兵找到答案。列兵张智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在党和国家的利益面前,革命先烈毅然选择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份抉择,足见信仰与忠诚。”
“现地教育打破课堂空间界限,情景剧演绎拉近情感交流距离。当教育不再局限于教案与讲台,当历史从文字中‘站’起来、从场景中‘活’起来,教育才能实现从‘入耳’到‘入心’的转变。”该支队领导说,教育不是机械灌输,而是打开一扇门,让官兵走进英雄的精神世界。
“讲解冠军”和“教员冠军”同台授课——
把“麦克风”递给官兵,能听到故事的动人回响
在今年初的一堂红色教育课上,两名冠军同台授课。作为“外卡选手”,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冠军张丽佳率先讲述。
如何让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再次叩击心灵?张丽佳独特的讲述给出答案——
“宝贝,我是妈妈。1940年,你悄悄住进我的身体……后来,你的爸爸出事了,妈妈又急又怕,只能抱着8个月大还没断奶的你,匆匆地赶了过去。没想到,从此这高墙铁网困住你的一生。对不起,宝贝!在狱中,你长得头大身小,大家都叫你‘小萝卜头’……”
舞台上,一位母亲的愁容之下,她不再是张丽佳,她是“小萝卜头”的母亲徐林侠。
从怀孕的喜悦,到丈夫被捕的惊恐,从狱中抚育艰辛,到最终英勇牺牲,张丽佳以母亲的第一视角,再现了那个我们早已熟知的故事。没有高亢的口号,没有刻板的颂扬,只有一句句真情流露:“如果当时没那么急,如果我考虑得更周全一点……妈妈心如刀绞……”
讲到行刑那一夜,她的声音颤抖,仿佛那把匕首也刺进了自己的身体。“妈妈、妈妈——”她模仿着孩子最后的哭喊,每一声,都重重“砸”进听众心中。
听罢至此,二级上士张杰已是眼眶通红。他也曾讲过“小萝卜头”的故事,当时还搜集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力求让故事听上去更“新”。对比张丽佳另辟蹊径的讲解,他受到启发:教育真正的感染力,并不只是情节新奇,更在于情感注入。
台上,故事仍在继续。曾在武警部队优秀政治教员集训比武中荣获一等奖的张杰,同样头顶“冠军”光环。讲完革命先辈英勇作战的事迹后,他话锋一转带出个人成长故事:“在生死考验面前,革命先辈毫不退缩。作为英雄传人的我们,怎能被困难吓倒?”
“在比赛中拿了奖,我成了‘明星’。但很少人知道,这份荣誉是连续5年落榜后坚持努力换来的。那时候,我曾迷茫过,但我坚信,标准就是硬杠杠,不行就是不行,想赢必须付出加倍努力。”张杰说,“像我这样的‘笨鸟’只能先飞奋飞。理论基础弱,我就坚持每天背一篇教案、做一套试卷;有方言口音,我就对着新闻联播一句句重复跟读……靠着一点点积累,一步步追赶,最终在高手如云的赛场上冲出重围。”
这些真实的奋斗经历,官兵听得连连称赞。下士张天赐一边听一边记下奋斗感言:“相信自己,挑战自己,才能超越昨天的自己。”
每次登台授课,张杰始终对自己定位清晰——一名普通士兵。张杰说:“只有用兵言兵语讲道理,拉近与官兵的距离,大家才能记得住、愿意做。”
两名冠军同台授课,一时间激起更多优秀战友踊跃报名。“训练尖兵”、二级上士张鑫鹏分享历史经典战例的学习体会,激励更多战友成长进步;“执勤能手”、下士陈乐从先辈坚守中读懂奉献,现场在与战友频频互动中实现精神升华……
“以前总觉得讲台离自己很远,听了班长的故事,感觉自己也可以拼一把。”张天赐对记者说,“我要向榜样学习,苦练本领、精武强能、建功军营,争取有一天也能登上梦想的讲台。”
“把‘麦克风’递给官兵,能听到故事的动人回响。”该总队领导告诉记者,红色故事带来的教育“新解”,不只是故事本身,而是在于讲述之后,那些被擦亮的眼神、被唤醒的意识、被激发的行动。而这正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最动人的“回响”。
锐视点
用好故事打动人说服人
■许三旺
红色故事承载着光辉历史和崇高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鲜活的教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授课者一味空泛输出,把故事道理讲空了、讲浅了、讲虚了,被教育者自然不能入脑入心、撬动心灵,授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个好故事,有时胜过一打道理。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今天,讲好教育中的每一个故事,是新时代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信息时代,青年官兵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已发生深刻变化,单向灌输效果不佳。创新现地教学、情景演绎、时空对话等方式,能够打破时空界限,营造沉浸式课堂,让历史与现实在情景交融中引发情理共鸣。当官兵走进历史现场,当革命先烈的抉择以情景剧再现,那些关于信仰忠诚、牺牲奉献的道理,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可感可知的精神烙印。
打破“我说你听”的固定模式,搭建开放式舞台,让官兵从聆听者变为讲述者,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激发更加广泛的群众参与热情。当普通士兵站上“C位”,用兵言兵语讲述个人对红色精神的理解,那些真实的奋斗经历、朴素的情感共鸣,往往比传统宣讲更能打动人心。这种多元主体参与,让红色故事在不同视角的诠释下传递新的力量。
讲故事吸引人,讲道理影响人。事理交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标,但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故事不等于道理,故事讲完道理不可能自动进入官兵大脑。“交融”不是“事”与“理”的叠加,需要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互动桥梁。道理既需要主动讲,也需要相互辩,还需要启发悟。注重摆明事实、就事论理,善于综合分析、以事明理,举一反三、见微知著,见人见事见思想,方能使授课富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官兵、引领官兵、赢得官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