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军现代化建设加速
■王昌凡
新加坡海军可畏级护卫舰。
新加坡海军218SG型潜艇。
据外媒报道,5月上旬,新加坡国防科技局与德国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签订增购2艘218SG型潜艇的合同,新加坡海军该型潜艇采购总数增至6艘。分析指出,新型潜艇全部服役后,新加坡水下部队规模与现代化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对地区安全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装备全面更新换代
近年来,针对主战舰艇老化问题,新加坡海军实施“三重海军计划”,同步推进多用途战斗舰、联合多任务舰及潜艇采购工作,并启动现役舰艇现代化改造,以提高整体作战能力。
水下领域,加快装备更新换代。2024年,新加坡海军接收首批2艘218SG型潜艇,并在不久后退役最后2艘挑战者级潜艇。按计划,2028年,第3、4艘218SG型潜艇入列后,现役2艘射手级潜艇将陆续退役。2034年,第5、6艘218SG型潜艇入列后,新加坡海军将形成一支完全由新型潜艇组成的水下部队。
218SG型潜艇由德国根据新加坡需求打造,采用X形艉舵设计,以增强在浅水区域的机动性;搭载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AIP),续航能力达42天;配备533毫米重型鱼雷发射装置,具备潜射反舰导弹发射能力。
水面领域,升级与新建同步进行。新加坡海军对担任舰队主力的6艘可畏级护卫舰展开中期升级,加装“新一代达盖”近程防空系统、“蓝矛”反舰导弹和“火神”导弹等装备,预计2028年完成。
根据“三重海军计划”,新加坡海军开启7艘排水量达8000吨的多用途战斗舰建造工作,首舰已于2024年10月铺设龙骨,第2艘于今年4月完成首块钢板切割。近2万吨级“联合多任务舰”计划于2030年前建成,以替代现役两栖登陆舰。4艘近海巡逻舰建造工程启动,前2艘已于今年4月铺设龙骨。
空中领域,展开新装备采购评估。新加坡海军和空军共同调配的5架“福克”-50海上巡逻机服役时间超过30年,为增强领海上空侦察监视能力,新加坡展开相关采购工作。目前,新加坡国防部正对美国波音公司P-8A“波塞冬”反潜巡逻机和欧洲空客集团C-295预警机,进行最后阶段对比评估。
发展策略引发关注
受地理环境、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新加坡高度重视海洋安全,其海军发展策略受到外界关注。
目标规划方面,长期布局和短期调整相结合。新加坡较早启动舰队扩充规划,明确以护卫舰、潜艇、两栖登陆舰为核心的装备体系建设方向,推动海军作战范围从近海向远海延伸。在舰艇采购过程中,新加坡政府针对技术指标与区域安全环境,提出更高需求。2000年,新加坡启动主力护卫舰设计工作,提出打造地区最先进舰艇。在此背景下,新加坡政府与法国造舰局签约,采购6艘以拉斐特级护卫舰为基础打造的新一代护卫舰,并命名为可畏级护卫舰。该级舰首舰于2007年交付,至今已服役近20年,仍能保持一定技术优势。
新加坡不断调整海军发展目标。今年3月,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公开表示,周边国家中,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潜艇数量均超过4艘,因此新加坡计划在原有4艘218SG型潜艇基础上再采购2艘。外媒称,周边国家海军发展态势,使新加坡加快调整潜艇发展路径。
装备发展方面,技术引进和本土制造相结合。新加坡凭借较好的工业基础,推动相关技术转让和本土制造。可畏级护卫舰首舰由法国建造,其余5艘均在新加坡本土造船厂完成建造与后续升级;8艘独立级濒海多任务巡逻舰由新加坡和瑞典合作研发,在新加坡本土生产。
人员部署方面,精简人员和无人化发展相结合。澳大利亚海军研究机构称,通过合并任务、安装智能化系统等方式,新加坡海军同类型装备比其他国家部署的人员更少。218SG型潜艇编制仅28人,较最初设计减少40%;新型多用途战斗舰人员配置80人,约相当于同吨位美军舰艇人员配置的30%。
同时,新加坡关注无人平台发展,加快列装海上无人系统。据称,目前新加坡海军已部署3艘无人巡逻艇,执行常态巡逻任务,计划于2027年列装自主研发的无人潜航器。多用途战斗舰也将作为无人装备集成平台。黄永宏表示,未来新加坡海军无人舰艇数量将占舰艇总数的一半。此举目的是在人口有限的情况下,保证海军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有分析指出,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关键节点,新加坡海军加快装备体系建设,将影响东南亚海域军事力量结构。在全球海洋安全复杂化的背景下,区域国家军事现代化进程加速,或对既有安全平衡构成潜在挑战。
版面编辑:孙晨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