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孔雀蓝”的荣誉时刻!7名文职人员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牛晓程 檀 琳 等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12-16 07:15:36

“孔雀蓝”的荣誉时刻

编者按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奋斗而兴盛。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依次登上主席台领取荣誉证书。

见证荣耀时刻,传承时代强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殊荣的人员中,有7名文职人员。他们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和崇高品质,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充分展示了军队人员忠诚于党、奋斗强军的精神境界。他们手中的荣誉证书,是对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努力奋斗、在推进强军事业中顽强拼搏的高度肯定。

为发扬榜样精神,发挥先进模范带头引领作用,文职方阵版陆续刊登全国先进工作者中部分文职人员的成长故事、心路历程,敬请关注。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南岩东——

把能做的事尽力做好

■牛晓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檀 琳

南岩东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圆满完成任务后留影。姜 华摄

11月24日,冬日暖阳洒在天安门广场,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南岩东走出人民大会堂。一身“孔雀蓝”,身披绶带,手捧刚刚领取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他笑得分外灿烂。

从中专生到博士生,从农家娃到军队文职人员,被问及成才心得时,他露出了朴实的笑容:“我只是把该做的事做了,把能做的事做好。”

南岩东来自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时家境贫困,母亲因病常年求医问药,父亲挑起一家6口的生活重担。后来,南岩东主动放弃重点高中,选择就读免学费的中专。

求学中,南岩东学医的信念越来越坚定:“我要救母亲,我要读医!”

他边上班边自学,上班期间努力工作,下班后通宵学习。为交学费,他工作之余还打过很多份零工,加工粉条、做翻译、到工地背石头……因过度劳累,南岩东曾住院3次。考研前最后一个月,父亲查出直肠癌,他在照顾父亲的同时,继续没日没夜地学习。

在周围人惊讶的目光中,南岩东先后完成临床医学大专、本科学业,又以优异成绩考上硕士研究生,并继续完成博士学位。求学期间,母亲因病过世,但在他心中,“我还可以救更多的人”。

2008年毕业后,南岩东向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投出简历,却因第一学历不达标被拒之门外。时任呼吸内科主任金发光慧眼识才:“我看中这孩子性格踏实、勤奋自律。”

入职后,南岩东考取军队文职,始终严于律己、坚定信仰: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做别人不做的“小事”“苦事”。

他几乎“长”在科里,心里装着所有病人:为患者整理化验单,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病因;尽全力帮忙协调,安排重症患者迅速住院;深夜接到急救电话,二话不说赶往患者家中……

今年,南岩东随医疗队驰援武汉。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工作时,他经常担负任务较重的第一班。面对导尿、插管、机械通气等被感染风险极高的操作,他总是冲锋在前。

一次查房,南岩东对一名患者触诊时,感觉右侧胸部似乎有些捻发感,但不是特别明显。查完房回到办公室,他放心不下,又来到病房反复检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容易产生气胸,一旦处理不及时,随时可能出现意外。他立即协调放射科进行检查,结果不出所料。医护人员立即实施胸腔闭式引流,为患者消除了潜在危险。

“我救你,请放心”是南岩东办公室桌旁贴着的标语,也是他竭尽全力救治患者的初心使命。12年间,他从普通医生到科室副主任,从群众到共产党员,对自我的要求从未改变。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三等功……奖项的背后,是他奋斗的无声证明。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南岩东深沉的人生底色。对他而言,胸前的奖章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回到工作岗位,他收起荣誉,继续扎根一线、服务一线,践行“生命至上,奋斗不止”的铮铮誓言。

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朴——

逐鹿前沿的带头“角马”

■张照星 曾 杰

周朴在某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彭一茱摄

“马拉河西岸聚集数百万头角马,准备跨越河流寻求茂盛的青草和干净的水源。悬崖峭壁般的河岸让角马群望而却步,最终领头的角马会率先跳入河中。首批转改文职人员,就如同带头角马……”2018年,在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组织的文职人员宣誓仪式上,该院研究员周朴发言时,用带头角马比喻首批转改文职人员。

“他就像一只带头角马。”谈起周朴,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副研究员冷进勇感佩不已。从学员队同学到研究所同事,冷进勇与周朴朝夕相处十余年,见证了周朴的成长。

一起步就是高标准。2009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周朴在导师刘泽金教授指导下瞄准了如何有效控制多束激光这个当时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周朴阅读上千篇技术文献,理出研究思路、提出技术方案,并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证实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带头啃下“硬骨头”。

周朴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干家”。为实现技术应用,他跑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有关厂家,寻找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元器件和原材料;为实现系统设计最优化,他把上百个器件的性能参数熟记于心。

经过无数次实验,2010年底他所在团队终于实现千瓦级高功率输出。2011年5月,数十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对成果进行鉴定,认为该成果是高功率激光相干合成领域的重大突破。

留校任教后,周朴密切关注所带研究生的课题进展,坚持为研究生讲授专业课程,包括理论计算时推演的每一个公式、数值模拟时编写的每一行代码、实验研究时用到的每一个器件。近5年来,他指导和协助指导的研究生有3人获得国家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4人获评全军或湖南省优秀学位论文,3名博士毕业生入选“博新计划”。

一个人优秀,是一种现象;一群人优秀,是一种力量。周朴和他所在团队课题组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近年来硕果累累,取得几十项国家专利,2次入选中国光学重要成果,1次入选全球光学重要成果。

周朴行事严谨,虑无不周,但有时也会标新立异,一些重大突破往往来源于这些想法。

研究单纤激光时,当光源功率增到一定限度后,会导致增益衰减。解决这一问题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周朴只能自寻出路。在应用中,他发现有种效应可产生正增益,但在激光领域却是要尽量避开的“拦路虎”。

“拦路虎”也许能成为“顺风车”。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周朴却另有想法。经过多次模拟推演,他发现其中的可行性,突破了这项世界性技术难题。

周朴白天上课、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和学科建设,夜晚阅读文献,进行科研攻关、期刊审稿,课题组经常在半夜收到他的邮件。同时,周朴还是《中国激光》等30余本期刊的审稿人。

中部战区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护士长、主管护师李瑛——

尽职担当的护理巾帼

■覃丽萍 李 锐

李瑛(左一)指导年轻护士进行吸痰操作。姚 尧摄

干练的短发,炯炯有神的目光,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做起事来干脆利落……中部战区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护士长、主管护师李瑛常给人留下“铁娘子”的印象。从事护理工作25年的她,参加过战区级专业技能比武、世界军人运动会医疗保障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任务,锻造了热情能干、尽职担当的巾帼本色。

从踏上护理工作岗位起,李瑛先后在医院骨科、护理部机关工作。2017年调任中西医结合科护士长后,她发现疾病的发生与节气紧密相连。于是,她萌生了开设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讲堂的想法。

李瑛组织护士利用科室小讲堂,为住院患者进行养生知识授课,现场教做香包、养生茶和民俗手工艺品。久而久之,二十四节气养生讲堂成为医院特色护理品牌。

今年疫情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医院将二十四节气养生讲堂扩展到全院,各个护理片区轮流组织开展,充分发挥各科室护理特色,深受患者欢迎。

时光回到1月15日,李瑛接到命令,她所在的中西医结合科整体改造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感染二病区。打扫病区清洁卫生,规划污染物存储清理路径,拟定工作处理流程……她迅速理清思路,对人员明确分工。

工作现场一片火热繁忙,缺少扩音设备和对讲机,爽利的李瑛放开嗓门和同事喊话。她是指挥者,有条不紊推进施工进度;她是联络员,发动所有资源筹措防疫物资;她还是搬运工,来回奔波运送不停歇……经过48小时连续奋战,崭新的病区建立起来。第二天,首批38名患者顺利入住。

“铁娘子”也有柔情时。除了护士长的身份,李瑛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病区建立起来后,她匆匆回家,隔着马路,眼含热泪看了一眼女儿和丈夫,然后一头扎进车里,从此把家安在了办公室。

去年大年三十,李瑛和丈夫结婚21年来第一次没有在一起吃年夜饭。5岁的小女儿一直嚷着等妈妈回来再开席,她要和妈妈干杯。丈夫用手机给李瑛发去视频,却迟迟没有接通。小女儿低着头:“妈妈怎么不接视频,她是不是不爱我了。”稚嫩的声音撞击着丈夫的心。他知道,如果不是实在无法分身,李瑛一定会回个电话。

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特点,在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教授何东初指导下,李瑛和同事们为患者开展艾灸治疗。同时,她还指导康复期患者练习八段锦、太极拳,因地制宜开展穴位按摩、中医定向透药等独具特色的护理活动,受到患者好评。

从1月17日开科至4月4日最后一名患者转出,80余个日日夜夜,李瑛吃住在科室,战斗在“红区”。患者有任何病情变化、科室有任何运转需求,她都第一时间知道、第一时间出现、第一时间处理,展现了军中巾帼的过硬作风。

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一科护士长、主管护师高锐——

用真情践行爱患如亲

■孙先鹏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白天任

高锐为住院老年患者开展床旁基础护理。白天任摄

“患者高烧42度,意识不清,立即抢救!”2016年8月的一个午后,原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值班护士高锐收治一名热射病患者。

作为有着丰富一线护理经验的文职人员,高锐深知必须在短时间内将热射病患者体温降至39度以下,一旦错过抢救黄金时间,即便挽救生命,也往往会给患者留下脑损伤等后遗症。

铺冰毯、戴冰帽,在患者身体主要血管处放置冰袋,用凉水持续为患者擦拭身体……高锐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抢救,采取各种措施为患者降低体温。为避免降温过程中患者因血管收缩引发抽搐,高锐还不断为患者按摩四肢。29分钟后,患者体温降至38.7度。

当时,汗水浸透了高锐的衣服,但她丝毫顾不上,继续为患者建立动脉留置针,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紧张忙碌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逐渐恢复意识,高锐和同事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姓军为兵是军队医院的服务宗旨,爱患如亲是高锐秉持的服务信念。

2014年10月的一个傍晚,救护车呼叫声在车流中显得格外刺耳。

“患者因车祸导致全身多处骨折,右侧大腿碾压伤,大出血!”听到急促的呼喊声,正准备下班的高锐迅速冲出更衣室。循声望去,一名患者躺在急救床上,床单和衣服被鲜血染红。

高锐一边呼喊值班医生,一边给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与前来支援的同事一起将患者转至重症监护室。

患者因严重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心率、血压急剧下降,需要紧急输液。为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建立长久有效的血管通路,高锐凭借多年护理经验,当即决定在患者未骨折的胫骨处进行骨髓腔内输液。定位、穿刺、连接一气呵成,患者经过抢救脱离危险。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高锐的影子;哪里有危险,高锐就会出现在哪里。17年急诊抢救护理实践,高锐练就了过硬护理技能水平。2019年,通过层层选拔,高锐以北部战区总医院文职人员身份参加联勤保障部队护理备战练兵比武竞赛,参与夺得2个单项第一名、1个团体第一名,并荣立个人二等功。

“只有练就过硬技能,才能更好为兵服务。”走上医院干部病房一科护士长岗位后,高锐针对老年病特点创新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方式,没有因为岗位调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今年9月,科里一名百岁患者频繁抽搐,需紧急处理救治。因患者血管紧缩,值班护士几次尝试静脉注射都没能成功。高锐闻讯来到病床前了解病情,她迅速接过针管,找血管、消毒、下针,娴熟精准的操作让患者家属不禁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高锐先后数十次完成军队伤病员急难重症抢救任务,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定着自己的执着,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以精益求精的护理技能、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践行着姓军为兵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