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不临高山,不知为何坚持——高原驻训,“孔雀蓝”的新生(一)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马嘉隆 孙广磊 郭泽天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2-06-23 11:13:41

不临高山,不知为何坚持

——高原驻训,“孔雀蓝”的新生(一)

马嘉隆 孙广磊 郭泽天

坐标:西安,新入职文职人员集训。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看到PPT上那行醒目的“文职人员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新入职文职人员杨成星的思绪不禁飞回三千多公里外的喀喇昆仑高原。

来集训前,杨成星刚刚结束了持续百余天的高原驻训。在海拔4500米的野战医疗所,他第一次读懂了身穿“孔雀蓝”的分量。

杨成星曾在地方医院的普外科工作十年,后来,感到技能陷入瓶颈期的他想要试着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平台突破自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第940医院,并在一年后考为文职。

从一座医院到另一座医院,杨成星起初也没觉得有太多不同,都是一样的治病救人,不过是更大的平台能接触到更多类型的患者,在和身边同行的交流中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技能。

以聘用身份在军队医院工作的那一年,军营、军人在杨成星心中尚是一个模糊又遥远的概念。直到他以文职人员的身份报名参加高原驻训,亲身走进一座座军营,他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新身份的不同之处。

杨成星(左三)在进行手术。胡婉贞 摄

第一次去边防巡诊,正是数九隆冬。从官兵们手上的冻疮和粗糙的皮肤中,杨成星感受到了人们常说的“高原苦寒”。海拔4500米,对于普通人来说,日常生活已是不易,而官兵们还要正常组织训练,因此导致的腰腿疼痛比较常见。作为疼痛科医生,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损伤之类的病痛对杨成星来说并非疑难杂症,可当他像往常一样开出药物治疗配合卧床制动的医嘱时,却没想到有官兵表示出“抗拒”……

“能不能只吃药,不卧床啊?”一名小战士不假思索的话让杨成星愣住了,以往也接触过不愿意打针吃药的患者,但不想卧床休息的却很是少见。“这么辛苦,休息休息不好吗?”那名战士回答到:“可我不想给战友添麻烦,更不想耽误连队的工作啊。”清澈的眼神、质朴的回答,让杨成星大为震撼。那天,他从那名战士身上,真正读懂了军人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奉献精神。

杨成星为患者查体。李岩 摄

“官兵们真的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吗?”同样是第一次上高原的文职口腔技师韩燕霞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由于部分消炎药物长期使用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她所在的口腔科经常需要官兵来复诊。虽然她每次都会和官兵讲解不来复诊的影响,但总是有些官兵“一去不返”。

“你怎么还不来换药?”当韩燕霞终于拨通一名过了复诊期许久的战士的电话时,那头传来的声音让她的“怒意”瞬间冰释——“最近连里训练任务多,忙着忙着就忘了时间。”

“忙忘了”“走不开”……高原驻训期间,韩燕霞听过“千篇一律”的不来复诊的理由。她心里清楚,许多官兵只是下意识地用行动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偷偷把医嘱抛之脑后,一心想着眼前的工作任务。

带着感动,韩燕霞愈发细心地关注起登记表上那一行行信息,提前打电话提醒需要复诊的官兵。来复诊的官兵只要报个名字,她总能对相关病情了如指掌。或许只能帮官兵们节省微不足道的一点时间,而韩燕霞却要付出成倍的努力,不过,“只要能帮到他们,总是值得的。”

巡诊途中,韩燕霞为官兵诊治牙齿疾病。孙广磊 摄

走上高原、走进军营,零距离接触坚守在这片“生命禁区”的最可爱的人,许多新入营的“孔雀蓝”都深受感动。带着这份对高原军人的尊重投入卫勤工作,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倍增,也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杨成星的临床生涯中,主刀过很多的手术,其中不乏一些复杂的大手术,而他却对一场“简单”的阑尾手术记忆犹新。一名患有坏疽性阑尾炎合并不全性肠梗阻的官兵,出现寒颤、高热,感染性休克,只能在条件并不完善的野战医疗所紧急手术。由于患者阑尾周围粘连严重,加之腹腔肠管水肿明显,在常规的阑尾切口下手术操作局限,伸入手术器械可能造成二次伤害,作为主刀医生的杨成星只能用手指一点点摸索检查、分离粘连,一台阑尾手术做了4个小时。高原环境下,体力消耗加剧,手术进行到第三个小时,温度并不高的手术室里,杨成星已是汗流浃背。

“当时唯一想的就是要顺利把手术做完,中断了可能不利于他后续的恢复。”事后回忆,杨成星很骄傲自己能在那种条件坚持下来,更高兴的则是战士的术后恢复很顺利。接触众多扎根战位无悔奉献的官兵,感动之余,他也找到了与其并肩战斗的动力。

因为要参加新入职文职人员的培训,杨成星提前结束了高原驻训。回顾这段经历,他觉得自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上了入职以来最珍贵的一课。“虽然我们大多时间诊治的都是些常见的训练伤、高原病,对医疗技能的提高影响不大,但和这些可爱的官兵们接触多了,我感受到了作为‘孔雀蓝’医生比以往更重的责任和更强烈的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