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琴心剑胆铸铁翼丨海军航空大学文职人员为战育人风采录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姜子晗 赵 楠 吴 双 责任编辑:王韵
2023-12-13 07:53:55

琴心剑胆铸铁翼

——海军航空大学文职人员为战育人风采录

■姜子晗 赵 楠 吴 双

写在前面

文职人员是强军兴军的一支新生力量。如何引导他们聚焦服务练兵备战,在一线战位加钢淬火、自觉承担起保障打赢的光荣使命?海军航空大学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将引进培养文职人员放到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的大布局中,通过教育培训、结对帮扶、任务淬炼、激励引导,加速文职人员队伍由服务保障型向备战打仗支撑型转变。今天,让我们走近3名优秀文职人员,了解他们的奋斗故事。

选择方向——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接下来,我们学习战场环境下的低慢小目标探测特点……”讲台上,海军航空大学某教研室副教授、文职人员陈小龙激情授课;台下,学员们目不转睛盯着黑板,积极踊跃参与讨论。

“陈教员的课程不枯燥,部队案例分析得很透彻,理论讲解也很吸引人。”课下,一名学员对笔者说道。

成为文职人员后,陈小龙在某领域钻研,带出了多批投身一线的指战员。“坐得住冷板凳才能搞好研究,多到一线才能上好实战化课程。”这些年,陈小龙经常在教学之余到海军基层部队调研。

一次基层锻炼,陈小龙在塔台跟飞遭遇了飞行遇鸟的特情,这令他紧张不已,也萌生了研究这个课题的想法。那年暑假,陈小龙调研多家飞行部队,总结人工驱鸟的经验。实地勘察时,他每天上午早早进场观察鸟类活动,一遍遍分析不同驱鸟手段的程序;下午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探索规避鸟群的最佳方案。

回到大学,陈小龙带着学员在教室里复盘案例,推理出一条完整的算法路径,为研制自动探测和识别飞鸟雷达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团队不懈努力,陈小龙在雷达探测中引入多域多维目标识别、大数据分析等,一套综合探测系统成功定型,迅速应用到部队飞行训练中。

去年初,为高标准完成上级赋予的课题研究任务,陈小龙跟随驻训官兵深入一线,详细了解装备使用问题,进一步优化飞行保障设备,完成的课题获得专家好评。

滴滴汗水,换来好口碑。这些年,陈小龙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主编相关教材3部,完成国家和军队级课题10余项,多次参与保障任务,入选国家和军队人才工程。“比科研成果获得金杯银杯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服务打仗贡献率,赢得一线部队官兵的口碑。”陈小龙说,“备战打仗的需要在哪里,我们下一步的发力点就在哪里。”

迎接未知——

多想一层,跑快一步

前不久,海军航空大学某学院组织了一次职业技能鉴定。

台上,数十名来自海军各部队的青年官兵被授予资质认证的证书。台下,某教研室文职人员陈黎明心潮澎湃,入职以来,他教过的学员几乎遍布海军相关保障部队。

活动结束,陈黎明被一连串电话拉回办公室,紧急的保障任务、奋进的工作状态,自踏入海军航空大学大门的那一刻起,便从未改变。

“你的部队经历和专业能力正是院校急需的。”回忆起入职后参加的第一次任务部署会,陈黎明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当时他刚从一线部队选调到大学,就接手了更新某装备保障法规的任务,最终成果将用于解决装备列装的实际问题。

新要求新情况意味着更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保证规定施行无纰漏,陈黎明带领团队多条线路并行开展研究。来不及等相关部门提供性能资料,他们就走进一线调查研究;来不及等多方专家会诊,他们就把所有保障流程先试一遍。

奔跑是陈黎明一以贯之的工作姿态,只有跑在研究计划前面,他才会觉得安心。

2019年,陈黎明赴某岛礁开展装备保障能力考评工作。烈日下,他把装备使用可能遇到的情况全部分析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针对岛礁高温、高湿、高盐环境下的装备使用特情,他和团队从理论阐释、维护保养到作战运用,清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手把手教官兵开展相关工作。

翻开陈黎明的工作手册,除了详细的装备使用情况和密密麻麻的测试记录,还有一幅幅装备保障程序优化流程图。在流程图旁边,常会标注着一个个重重的问号:如何使跨专业跨岗位跨型号装备保障更高效?技术准备工序所需人数优化数量多少最合理?多问自己一个问题,多想一个有效措施,是陈黎明养成的职业习惯。

启程返校那天,陈黎明专门带了一瓶沙子。瓶子里,白色沙砾中红蓝石粒点缀其中,在陈黎明眼中,白色像是海浪,红色是不变的初心,蓝色是梦想的天空。

一路向前——

风雨兼程,羽翼渐丰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泛旧的木质相框上,相框里的照片,是南海海域海上阅兵的壮阔场面。

“我特意把当时的照片打印出来,就是要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某学院文职人员樊伟杰有感而发。

当时,水下蓝鲸潜行,海面战舰驰骋,天上银鹰翱翔,汇成一部雄浑的海天交响曲。那一天,还是一名博士研究生的樊伟杰,更加深刻意识到自己深耕多年的飞机腐蚀防护领域,在未来战争中必定大有作为。

于是,当接到与海军航空大学联合研究的项目时,樊伟杰主动请缨进行对接。看到该校先进的研发设备和整齐列阵的军人队伍,他心中献身强军事业的火苗越燃越旺。

不久后,该校某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进驻多个国内一流的实验平台和设备。

平台急需人才,转型呼唤人才。得知该校招聘文职博士,专业匹配度高、与一线连接紧密等特点吸引了樊伟杰,他很快报名。“装备远海执行任务对防腐蚀的需求更加迫切。”入职后不久,樊伟杰负责某新型涂层体系研究。

在新的岗位上,樊伟杰越干越有劲。“样品数量多,大家仔细一点,不要遗漏步骤。”实验室内,密密麻麻的飞机蒙皮样品整齐排列,他穿着白大褂,带领几名助手开展教学分析。

有学员评价樊伟杰教授的课程,虽然专业性很强,但讲得通俗易懂。这源于樊伟杰对基层部队的了解。几年来,他的足迹到达过20余个部队、场站,每到一处就深入调研,熟悉最新装备,学习性能参数。很多战友说,樊伟杰脑中的装备“数据库”总在时时更新。

“把课堂设置在一线,困难与挑战就会成为进步的助力。”奔跑在强军兴军征程上,樊伟杰脚步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