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卷卫生纸,和一个红色帝国的解体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作者:荞不撕 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10-18 00:02:25

1

“伊琳娜早就知道,要在这样的日子里活命,必须见着什么逮什么。她看见有人抱着个敞口箱子在卖卫生纸。她没有犹豫,买了二十卷。就因为有人在卖。

她腾不出手来拿卫生纸……她把手探进袋子,找了一根绳子。她把卫生纸串在一起,毫不犹豫,她戴上了这条用卫生纸卷串成的项链。

没有人觉得奇怪,那就是生活——见着什么买什么。她本想出门买鸡肉,没买成。她买了卫生纸。等她下次想买卫生纸的时候,也许买到的是鸡肉。”

这是1985年夏天,莫斯科库尔斯基火车站发生的一幕。伊琳娜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在一所学校教英语。

2002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戴维·霍夫曼出版了《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一书。书中,他记录下了包括伊琳娜在内的大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普通民众的生活片段。

那时,苏联已经是一个“重症病人”。生活物资短缺严重困扰着这个看起来依然强大的国家。1985年春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既没有为伊琳娜这样的普通人带来生活改善,也没有给这个国家提供治病良方。

在戴维·霍夫曼看来,那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漫长而缓慢的周期性短缺。当时的苏联将大量资源投入军备竞赛,老百姓得到的却是卫生纸串成的项链和过期的鲱鱼罐头。伊琳娜的月工资是110卢布,买一双普通冬鞋就要花费100卢布,还常常缺货。

“面粉袋突然摆上商店货架时,伊琳娜看到了人们眼里的热望。顷刻之间,排队的人多达五百,大家争先恐后地在手心里写上排队的序号。”

作为美国记者,戴维·霍夫曼在观察红色苏联时或许多少会戴着有色眼镜。那么来看看中国人的研究吧。中国学者黄苇町在《苏共亡党20年祭》一书中是这样写的——

“面向大众的消费品质量低劣,供应紧张。苏联老百姓每年用于排队购买食品和牙膏、手纸等日用品的时间,相当于1500万劳动者的全年工时。人民对苏共的感情和信任,就在这种令人难捱的漫长等待中流失了,耗尽了。”

他的结论与戴维·霍夫曼如出一辙:物品短缺挫伤着人们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