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创新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世界历史转变,不仅造就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支世界历史性力量,而且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现代化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现代化就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打破地域和民族的隔阂,通过人的全面社会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第一种社会形式,欧美是全球首先拥有发达生产力的区域,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率先进入现代化的模式,因而“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一度被捧为金科玉律。西方意识形态制造的一个神话,就是把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价值观捆绑在一起,把私有制、多党制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视为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把西化之路鼓吹为“普世价值”之路。
其实,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不公平、不可持续的现代化。资本主义曾以令人吃惊的魔力呼唤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然而,“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至于使资本成为生产和交往的棘手的界限的其他矛盾就不用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资本主义的巨大力量来自其永不停息的扩张,把一切地域和历史要素卷入自身的发展,从而真正开创了世界历史。但是,“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同上书,第390—391页)这是因为,资本的活力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和更多的剩余价值,它必须一方面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尽可能压缩生产成本,尤其是挤压可变资本。通过自杀的方式激发自身活力正是资本的对抗本性。
这样,资本在其发展中,必然遇到两个自身制造、因而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一是资本的发展需要无限广大的市场,需要不断扩大的需求,然而它对于剩余价值的无度攫取又必然造成市场的不断萎缩。资本主义发展数百年始终无法解决的“两极分化”,就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另一是资本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支持,而技术创新的基础在于高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的人,而资本的主导性逻辑恰恰使人物化,资本家成为人格化的资本,劳动者遭受物役化,拜物教作为生存方式,等等,使人的异化问题日益严重。资本在摧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摧毁了自身发展的创新基础。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片面的、丢弃根本的现代化。
显然,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并不是真正的现代化,而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捆绑别国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扩张极大地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历史条件的重大差异,也形成了不发达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依附格局。能否依据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还是一个民族能否真正独立自主的关键。“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页)
走出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不能盲人摸象,也不能孤芳自赏,而是要站在理论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上高瞻远瞩,以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为鉴,以历史潮流为据,以造福于本国和世界人民为旨归去不断开创。从以资本逐利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从以两极分化为动力到以共同发展为激励,从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要走出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才会有着光明的前景。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就在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行不通。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对于后发展国家,尤其如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大国,由于一些初始条件(如具有国内严重的阶级分化和对抗向国外转移的空间,拥有还能承受疯狂逐利的掠夺性开发的生态环境,还没有形成稳固的势力范围和依附关系,没有形成世界范围“核心—边缘”的二极结构等,因而还留有某些自发竞争的余地)的丧失,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自发地走向现代化已无可能。从实践上看,后发展国家之所以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步履维艰,就是因为落后和受控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受过的历时性矛盾挤压成共时性矛盾,因此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恶果叠加显现,向现代发达国家跃升的机遇寥寥、希望渺茫。
因此,中国现代化之路只能是在社会自觉力量的领导下,先取得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继而取得经济独立和国家发展,再借此参与国际竞争,全面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目标。在这一过程贯穿始终、起领导核心作用的自觉社会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正是人类历史活动走向自觉成为可能,才诞生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从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活动空间。努力认识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加以自觉利用,形成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核心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和理论前提。“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强必霸”的逻辑和后发展国家必然沦为西方附庸的怪圈,使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展示出无比光明的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积极融入世界发展中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不仅显示了自身的强大生命力,而且也产生了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同上书,第4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