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来源:新华社 作者:陈聪、白国龙、林晖、白瀛、吴振东 等 发布:2018-08-15 17:15:57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1955年10月28日,从美国返回祖国的钱学森(左一)到达北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等迎接。 新华社发

就在这个时候,河北农业大学的科技救灾团来到了岗底村,李保国就是其中一员。

“我是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农民穷!”

那段日子,李保国在大山间一脚石子一脚泥地摸查灾情,终于对如何让老百姓不受穷心里有了谱。

“老百姓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李保国把家搬到岗底村,把研究室搬到了太行上,一扎就是20年,功夫难负有心人,而今岗底村果农靠种苹果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当太行山商定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在李保国的指导下逐一建立,当一个个全国知名品牌飞过了太行山上的千沟万壑,果农的脸上挂上了满足的笑容,李保国成了太行山里人人提起都要赞两句的“土教授”。

中国人至今难以忘记非典疫情爆发时,一位普通大夫的名字——钟南山。

非典来势汹汹,钟南山主动请缨: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建立临时病区,集中收治最危重的病人。在抢救过程中,钟南山大胆采用不循常规的手段抢救病人,他和他的团队很快摸索出一套救治方法……

至今,钟南山有两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除出差等特殊情况,每周四下午都要出诊,每周三上午9点到12点查房,这位被誉为“医学界良心”的传奇人物经常跟人们说:“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一位永远在基层一线的“看病大夫”,他的科学精神不仅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更以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

1 2 3 4 5 6 7 8

责任编辑:岳修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