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感受乡村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
秋分到,丰收忙。农民丰收,农业基础稳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
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多地采访调研看到,各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拼出来、干出来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耕耘新前景
长江之畔,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所在地、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横岗社区格外热闹,一场全国农业科技装备成果展在此举行。
自动驾驶收割机、智能水稻抛秧机等多款“硬核”装备格外吸睛。种粮大户姜涛是现代农业装备的“忠实粉丝”。在他承包的1000亩水稻田里,60个传感器深埋其中,水稻的生长状态在数字终端实时可见。姜涛2021年投资建设起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不仅可实时监测作物长势,还能在稻田缺水时一键喷灌、水位超高时自动外排。
“过去种地‘凭经验’,如今‘数据说了算’。”姜涛晃了晃手机,他手机里有四个智慧田管APP,“指尖耕耘”可实现亩均降本约三成。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良种、良技、良法综合配套,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叠加应用,科技创新正耕耘出农业发展崭新前景。
空中俯瞰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地的稻田画。新华社发 涂志勤 摄
从60万米高空俯瞰,大片的农田呈深绿、浅绿等颜色不一的方格状。根据农作物光谱特征的不同,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大范围农作物长势监测:深绿代表苗情良好,黄色代表苗情较弱亟待田间管理。这是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最新应用场景。
“作物生长季每10天开展一次卫星监测,可以大面积准确掌握作物面积、长势等客观数据。”开发这一应用的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安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茹菲说,未来卫星遥感技术将助力更高效的田管。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仅安徽,就有数字农业工厂105家,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000多个。
科技和装备支撑更加有力,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奠定坚实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613万吨,居历史第二高位,在此基础上,全国早稻再获丰收,总产量同比增长0.8%。
乡村新面孔
以徽派建筑马头墙为元素创意设计的丰收节标识,手抱玉米、头顶稻穗麦穗的“和和美美”吉祥物,展现丰收节主题“庆丰收 促和美”的巨幅稻田画……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主场,夏云兴和同伴们的创意设计吸引人们拍照打卡。
丰收是农民的节日,也承载着很多新农人的向往。对于夏云兴而言,丰收是在广袤乡村播下理想、收获改变。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乡村运营官,是夏云兴的职业。2021年,夏云兴和团队来到芜湖市湾沚区横岗社区,致力于打造和美乡村。他们有的毕业于农业院校,善于经营农场;有的学习建筑设计,擅长乡村规划;还有的从事过品牌运营,致力打造特色乡村……
横岗社区里的乡村运营官团队部分成员。新华社发
彼时的横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以留守老人为主的空心村,缺人才缺产业。
“先有颜值才有价值”,按照乡村运营官们的理念,横岗社区开启了塑造生态颜值、提升绿色价值的改变。推广绿色生态种植、盘活闲置农房建设特色民宿、挖掘村里的非遗文化妙因采茶灯……
负责农场运营的“00后”卢会庭记得,推广生态种植之初,村民对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比较抵触,一个劲摇头:“年轻人瞎折腾!”这让卢会庭这个1米8个头的大小伙急得想哭。
渐渐地,村民们发现,年轻人“折腾”的生态田,产量高品质好,甚至还成了科普基地,吸引许多城里学生前来研学。
如今,横岗社区的农旅融合产业如火如荼。今年以来,游客人数超过10万人次,通过农旅融合带动村民就业约300人,直接增收超210余万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广大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
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建筑设计师张靓秋,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丰梧村的“荣誉村民”。2022年来到丰梧村,张靓秋利用自身的设计专长助力发展乡村。
“城市更新,乡村也需要更新,既要符合当代生活方式,还得保留古村落之美。”张靓秋说。在她的设计下,丰梧村废弃的水渠变身溪水潺潺间的美景;街巷间露天的活动空间建起了风雨连廊,既方便村民生活,也成为水墨山村的一道别样风景。如今丰梧村成为徽派村落的代表和网红旅游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规划师、乡村运营官、农业经理人、民宿管家等乡村新面孔不断涌现,汇聚起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上,10位新农人将获得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奖项,他们中既有土生土长的“老把式”,也有返乡创业的“田秀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这支新农人队伍,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拥抱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融合新产业
徽州臭鳜鱼、淮南豆腐饺子、无为板鸭、铜陵白姜……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将有300种包括预制菜在内的高端绿色食品开展购销对接。一种土特产,一片大产业,带富一方人。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乡村产业振兴,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
清洗干净的辣椒,色泽红亮、辣香扑鼻,经过不同生产线的筛选、研磨、搅拌……一瓶瓶形态各异、香辣四溢的辣椒酱就诞生了。
地处贵州黔北山区一家名叫贵州省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的展厅里,6个辣椒系列180多个辣椒产品令人大开眼界。金黄的泡椒、鲜红的剁椒、油亮的红油辣椒、粉末状的辣椒面……结合多元口味需求,在食品深加工技术“赋能”下,土特产走入大市场。
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理化乡金鸡村,村民查看辣椒烘干情况。新华社发 罗大富 摄
这些年,贵州的辣椒还在不断延伸产业链,从美容行业的抗衰产品到彩妆市场的口红产品,再到医疗行业的麻醉产品……乡土资源、地域特色正在集聚成一个一二三产融合的“火辣”新产业。
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贵州玄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超临界萃取的花椒精油是其最热销的一款产品。以辣椒、花椒等各类农作物为原料,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延伸的上下游产业链,让原本几元一斤的小花椒身价高涨达数百元一斤,成为带富一方的“小金椒”。
“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如今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出的土特产越来越多:宁夏枸杞、五常大米、安吉白茶、大同黄花、洛川苹果……从“特色产业”到“富民产业”“高端产业”,各地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让土特产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富民增收的“金招牌”。(记者刘菁、杨玉华、水金辰、汪军、骆飞、吴箫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