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点亮新生活——“双碳”目标在行动(下篇)
新华社记者金风、徐扬、武江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已从一项庄严的国家承诺,落地为全社会可见可感的具体行动,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一幅幅鲜活的人民生活图景,见证着“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的进程。
绿色交通更“立体”
今年9月底,沈佳高铁沈白段正式开通运营,全长430公里,将沈阳与长白山间的行驶时间从约4个小时缩短至1小时53分钟,成为山水间一条“绿色动脉”。
“我们建设铁路时有一个原则——对生态最小干预,实现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沈佳高铁沈白段环保专业负责人姜建梅说。
2023年,沈白高铁建设团队面临两难选择:若开山铺路,山上1500余株树龄50余年的油松将遭破坏;开凿隧道,则面对破碎的五级围岩,难度大、风险高。经评估,建设团队还是选择了后一种方案,如“绣花”般在岩层中缓缓推进施工,保护了这片珍贵的松林。施工产生的土渣,也用作填筑路基的绿色建材。
这条“绿色动脉”的诞生,彰显了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而这份对“绿色”的追求,已从铁路“骨架”,延伸至城市交通的“神经末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今年,沈阳市民苏鹏喜提第二辆新能源汽车。“第一辆车是2018年买的,那时候‘绿牌’还很稀罕。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多、价格低、充电方便,城里已经随处可见了。”苏鹏掰着手指算账,自家新能源汽车每公里用电成本约0.12元,每月花费仅百余元。
近年来,沈阳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通过发放消费补贴、出台公共场所半价停车等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67.3万辆,2025年已累计实现碳减排超2000吨。
更加立体、多元的绿色出行体系正深度嵌入城市肌理。
沈阳街头,4000多辆电动公交车组成流动的风景线,电车占公交车总数70%以上。沿着浑河延伸的61公里滨水慢道上,许多市民在骑行,感受低碳出行的魅力。
年初,沈阳地铁集团上线碳积分平台,乘客选择地铁出行,就能获得碳积分,兑换餐饮折扣、景区门票等,目前已吸引36万余人参与。
“一个碳积分相当于一元钱,消费时可直接抵扣。”东北大学学生程诚说,“现在,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碳积分收集者。”
上路的绿牌车更多了、充电网络更密集、骑行绿道更通畅……这些鲜活的变化,正是我国交通绿色转型的生动缩影。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相较于“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幅超5倍。这场从出行理念到出行方式的深刻变革,正持续为我国交通体系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绿色建筑亮底色
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海东市班彦新村,全年日照超2000个小时。在这片被阳光偏爱的土地上,一座座会“发电”的绿色建筑静静矗立。
“这屋顶现在可是个宝!日头足的时候,家里用电都靠它。”村民吕志平指向自家屋顶的光伏板说,村里建设微电网项目后,电费省了一大截,每月电费只需要30多元。
班彦村过去曾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部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考察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班彦村。那时,新村建设即将竣工,一排排院落规划有致。习近平总书记进入村民新居察看面积、结构、建筑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说,“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
如今,班彦新村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成为青海省首个高原“零碳乡村”,不仅实现生产生活用电自给自足,剩余绿电还能外送。2024年,村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8吨,余电上网年户均分红2500元,真正实现生态与民生的双赢。
“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全国绿色低碳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绿色建筑,随着《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相继出台,光伏技术、固废利用等各类绿色建造技术也纷纷涌现。
走进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分公司,可见主楼建筑外立面被深蓝色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覆盖。它们不仅是建筑的“皮肤”,更是一个发电站,持续吸收着高原充沛的阳光,将其转化为企业运行的“绿色能量”。
“我们厂区有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光伏车棚等多应用场景下的低碳节能设备,年均发电量约54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88吨。”公司总经理高鹏介绍。
主楼北侧,一座“神秘”的方形玻璃建筑同样引人注目。
“这是我们的多功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高鹏指着玻璃幕墙说,“让建筑‘发电’的秘诀,是我们采用了绿色建材——基于IBC晶硅电池技术的光电玻璃。这种玻璃既是高效的发电单元,也是可靠的建筑构件。”
近年来,黄河公司以绿色建材为突破口,深度布局“光伏+”新赛道,其产品与解决方案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口碑,也覆盖国外众多应用场景——从西班牙马德里的工商业分布式屋顶,到德国慕尼黑的现代建筑外墙,都能见到西宁绿色建材的身影。
科技创新正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绿色建筑实现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达16.9亿平方米,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97.9%。
绿色,正成为城市建筑的鲜明底色。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触手可及
“3.2元!”随着一声清脆的提示音,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孔雀小区居民王女士投递的旧纸盒,完成了从“垃圾”到“资源”的转变。
今年3月,孔雀小区楼下多了一个“大件”——智能回收柜,能对塑料、金属、玻璃等多类可回收物称重,并计算返利金额。居民仅需扫码开箱,选择物品品类,就能完成废旧物品回收。
“以前去废品站距离远、不方便,现在楼下有了智能回收柜,既践行环保理念又能换点零钱,两全其美。”王女士说。
目前,库尔勒市已在258个小区投放了287个智能回收柜,10万余人次参与。
废物循环利用,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生动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如今正深度融入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个环节,也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在沈阳市铁西百货商店,“以旧换新”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各个品牌展台前围满了前来咨询的市民。
“这款电视原价5000元,以旧换新补贴可减500元,加上‘双11’折扣和商场家电消费券,不到4000元就能拿下。”销售员刘欣正向顾客介绍补贴政策、核算优惠方案。
今年以来,沈阳市“家电以旧换新”覆盖范围显著扩大,补贴产品品类从20大类新增至35大类。
绿色消费形成的新风尚,正迅速席卷中国市场,绿色节能产品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选。数据显示,2024年超过7000万台(件)绿色智能汽车、家电、家居产品进入中国家庭。
全国多地咖啡厅推出“自带杯立减”活动,鼓励顾客带走咖啡渣;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有超过5.2亿人次外卖用户使用“无需餐具”功能……绿色消费正从口号化为实践,从倡议成为习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
这股消费浪潮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向“绿”而行的生动脉搏。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清晰指向下,绿色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擦亮中国经济的底色与未来。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