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
上海解放后的第3天,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亲自修改批准的社论,《祝上海解放》。社论中指出“上海的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上海的命运实际上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解放军骑兵团的战士们骑马经过延安东路时,民众涌上街头,热烈欢迎(资料图)
从1843年开埠之后,上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迅速发展为远东第一大都市。有一幅名为《外滩,1849年》的油画作品很形象地展示了这个时期的老上海:一栋栋西式建筑,华记洋行、宝顺洋行、李百里洋行及仓库……背靠外滩,比邻而建。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又成为世界上白银储量最多的地方,大约4亿盎司——差不多就是整个国家的总银库。
在繁华的浮影之下,却是无数普通劳动人民的水深火热。
就拿上海刚刚解放的那段岁月来说。历史学家刘统的著作《战上海》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48年到1949年5月,上海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物资短缺、通货膨胀导致的投机盛行”。据当时上海市政府统计的数据显示,1949年5月30日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人民币):中等籼米每市石4800元,兵船面粉每袋1350元,猪肉每市斤3207元;而仅仅10天之后,6月9日必需品价格迅速上涨到米每市石16000元,面粉每袋3995元,猪肉每市斤6000元。
然而,飞涨的物价却没有让这座城市饿殍遍野、饥寒流离。在进军上海之前,除了中央统一调配各地解放区特别是东北解放区的大批粮食外,第三野战军也动员起来,与解放区人民一起着手进行粮食准备。当时的一篇新闻报道《米是怎样运到上海来的》这样写到:
“人民解放军来了,大上海解放了!随着解放来的,是巨量的都会人民生活必需的物资。
……
米是怎样来的?通过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所有的劳动力和所有的工具都动员起来了,一升一斗,千石万石,集中到交通线上。坏的小米自己吃,好的大米送出去,随着解放大军的前进,源源向上海进发。”
朱家角,距离上海城区约50公里,现在隶属于上海青浦区。这个江南小镇,随着古镇热的兴起,已经成为上海市民周边游的首选之地。这里小桥流水,风光旖旎,是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
根据当地解放前的史志记载,朱家角米市极盛,青角薄稻米名闻遐迩,其时漕港两岸的米厂、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届新谷登场,河港几为米船所壅塞,其盛况可见。
70年前,小镇先于上海获得解放。在解放后的第二天,当地商界和粮户就在政府和部队的动员下迅速行动起来,捐献粮食支援解放上海。从动员捐献、自报数量、集中加工到运往前线,只用了一个星期。开始预定的目标是100万斤,结果完成了105万斤。据朱家镇当地老人回忆,当时碾米厂日夜开机,不停打包袋运,真是要人有人,要船有船,人人振奋。
这些粮食,主要用做了部队的军粮。还有一小部分,随着解放大军进入了上海。
上海解放后不久,遭受到了12级以上台风侵袭。当时外滩马路上的大水与黄浦江连成一片,市中心的积水深达1米,甚至连江堤栏杆粗壮的铁链条都浸没在水中,不见踪影。
面对突发的严重灾情,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发布通令,命令所属各部队全力以赴协助当地人民救灾,厉行节约,与人民群众共患难。台风过境之后,官兵们又自觉行动起来,节衣缩食、接济受灾群众。据9兵团军史记载,驻邑庙区的20军59师的指战员从受灾当日起,将原来一天两餐干饭一餐稀饭改成两餐稀饭一餐干饭,把节约下来的粮食全部救济给了灾民。许多群众深受感动,说道“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军队,永远忘不了共产党的恩情”。
在艰难的时期,一粥一饭的背后,是这支军队对老百姓最朴实也最真诚的告白。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说:所谓人民共和国就是人民解放军,蒋介石的亡国,就是亡了军队。现在看来,人民解放军能够打败国民党军队,除了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上的原因,还有就是无论何时心里首先装着“人民”二字。而这两个字,正是这个国家与这支军队共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