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1919,回到那个“觉醒时代”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俊尧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4-09 08:58:08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年份像1919年一样,令人感慨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诸多方面所经历的重大变革;也很少有社会运动会像“五四运动”一样,能让民众迸发如此强大的力量。“国”与“民”,二者各自独立却又彼此交互,一起构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图景。因此,对于1919年前后——这一因“五四运动”而与救亡、启蒙、思考、抗争紧密联系起来的历史区间,所开展的回溯与反思极有价值。黄乔生《吾国吾民1919——时代风云与人物画像》就是这样一部富有启示意义的“五四”历史著述。

“国”与“民”在“吾”之观照下,具有怎样的面貌?《吾国吾民1919》给出的思考,首先是从军阀政客与广大民众的对立说开去。著者摒弃以往对北洋政府统治“专制独裁”的笼统描述,将少兵困局而被迫施行的“军政”病灶提炼出来,揭示出军阀混战乱象的根源,说明“军政”的本质,指出地方军阀实力派以军揽政、以军乱政,甚至施展自欺欺人的骗术:

当时参加安福俱乐部的都是皖系集团或亲近皖系的议员政客,他们根据新的国会组织法和议员选举法,干预和操纵选举……有的地方还让小学生排队投票,前门进,后门出,反复循环,凑足所需选票。

窃据宪法至此地步,内政尚且不得平稳,遑论外交。及至“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军阀派系争夺权益正陷入胶着状态。著者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并置书写,使得事实真相显而易见:从《二十一条》到《凡尔赛和约》,在以主权为核心的中国外交利益受到侵害时,作为“国”之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派系无能,无法采取任何措施应对。另一方面,封建王朝虽然随着辛亥革命爆发和民国建立而走下历史舞台,但封建礼教的遗毒却还流淌在社会意识之中。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旧伦理,以“忠孝仁义”为代表的旧道德不仅阻抑了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渗入文化内核,也在戏剧、文字、语法等领域形成障碍,以至于新思想和新文化难以得到认同。1919年前后的中国,亟需的是由表及里,由文化到社会的改革契机。

在“国”陷于混乱中时,“民”则在压抑中积蓄着能量。民众之中以青年学生和进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通过发表文章、印行刊物、建立团体和组织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吾国吾民1919》之中,这种声音并是贯穿1920年代的一阵长啸。政客与军阀的“声居枢要,自便私图”,使他们“迫于爱国之心”,不得不有所行动。钱玄同、刘半农、叶挺、潘公展,他们后来有的成为学者,有的成为官员,有的成为将领;但在当时,他们只是怀有爱国之心的青年,倾吐着一腔激愤。然而,忍耐者所面对的痛苦和忧虑不惟深重,而且复杂,如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所言:“要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正如命令一个死掉的人道:‘你活过来!’”这情感中包含着对于民智未开,长夜难明的哀伤,也糅合了独醒者的孤寂。“五四”期间全国各地活动体现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互相配合,各界国民团结一心,其伏笔可谓深埋已久。

通过梳理“国”与“民”的状态,《吾国吾民1919》实际上完成了对“五四运动”的历史定位:它既是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中国民众思想和情感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现代中国自强和自新历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它并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转折点和里程碑。针对长期以来文化研究界对“五四”救亡与启蒙主题关系的讨论,书中所表达的观点更倾向于将国民的救亡图存行为视为是思想启蒙的征象以及启蒙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换言之,救亡与启蒙在“五四”历史语境中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

“五四”之后如何?原先“有时自命清高,标榜不谈政治,专心研究。但学问文章,绕来绕去,总要归结到现实政治上来”的知识分子,透过这场运动,已经发现中国的国民具有冲破“铁屋”的潜能;因此,启发民智,提倡科学和民主,唤起国民的觉悟,是拯救中国和改良社会的正确方向。

然而,如何唤起国民的觉悟以及唤起国民怎样的觉悟,对这些问题的不同思考与求解,将知识分子引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新文化运动”通过新文学的丰硕实绩显示了成效,在经历了国语的倡行、标点符号的制定以及与林纾等旧文学卫道者的论战之后,新文学在体裁、题材、文法、思想旨归等方面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并确立了“书写人的文学,排斥非人文学”的总追求;封建礼教逐步走向瓦解,个性解放和独立自由的新风气吹入了沉寂的中国,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拒绝做旧家庭和旧价值观念的奴隶,勇敢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西方先进思想在日益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中传播和涌流,青年人不再局限于对“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些概念的孤立讨论,而是形成有体系的科学理论;虽然工读互助等社会实验囿于种种客观条件的约束,最终没有成功,但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在空想与现实间逐渐搭建起了桥梁,用一种崭新的“想像中国的方法”启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

在评述“五四”及其后国民觉悟的历程时,著者用史家的审慎态度,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揭橥“五四精神”深远的影响。遍览历史漪纹,“五四”作为现代中国思潮史上一片巨浪的样貌,已是清晰可见;而其之于中国国民思想和生活的作用,诚然是“一日影响百年”。

“五四”的精神还活着,新文化运动开创的事业在被隆重地纪念而且在延续。《吾国吾民1919》为这纪念和延续,提供了一个更长时段更宽视野的观察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