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牵风记》:诗意笔墨 奇幻之美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赵丽丽 陆正辉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4-27 11:28:35

诗意笔墨 奇幻之美

■赵丽丽 陆正辉

一部创作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小说为何对战争、人的思考如此深邃?徐怀中的长篇小说《牵风记》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答案。

1962年,徐怀中在北京西山写成了《牵风记》的初稿。在之后的60多年里,徐怀中一直为《牵风记》的诞生做着准备。2018年,《牵风记》率先在《人民文学》发表。

徐怀中在抗日战争末期加入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更亲历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小说正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三人一马”的故事:青年女学生汪可逾在投奔延安的路上路经“夜老虎团”驻地,因一曲《高山流水》与团长齐竞相识,成为这位年轻指挥员麾下的一名文化教员。二人在长期并肩战斗中渐渐产生了感情。在浪漫的战地恋歌即将奏响之际却突遭不测,两人产生隔阂,爱情之花走向凋零,汪可逾抱憾而去,齐竞遗憾终身。齐竞的警卫员曹水儿受齐竞指派长期照料汪可逾,极通人性的军马“滩枣”成为汪可逾的专属坐骑,与她惺惺相惜,甚至一起走向生命尽头。

可以说,《牵风记》是作者以个人视角对历史的回溯。1947年,18岁的徐怀中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当时他已参军两年,担任乡武工队队长,手下总共有十几杆“枪”,主要是掉队和受伤的战士。由于势单力薄,加上对当地社情并不了解,他们甚至从不敢在同一个地方住两个晚上。在一次次战斗中,许多战友永远长眠在了大别山这片土地上。这些经历不仅成为徐怀中创作灵感的直接来源,也让他对战争的描写更贴近真实。在这部小说中,徐怀中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以全知视角审视战争,而是作为一个历史的参与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加入”这场战争。读这部小说,我们仿佛感觉自己就是那个战乱纷飞年代的一员,置身于时代的汪洋大海中。

正因为如此,也让这部小说对人之于战争的描摹更加深刻。曹水儿是团长齐竞十分看重的警卫员,高大帅气、忠诚果敢,这也让他恃宠而骄,最终铸成大错。文武双全、温文儒雅的精英知识分子齐竞一路顺风顺水,却因为自己苛求完美成为汪可逾去世的重要原因。这样的人物设定打破了程式化、光环化、套路化的模式,将一个个真实可信的人展现给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鲜明的个性和棱角,也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了那支无往而不胜的战斗队伍。

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靠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小说在这一点上有深刻反映。齐竞留过学、汪可逾是学生、曹水儿是庄稼汉,还有代表着其他社会角色的人物,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经过军队这所“大学校”的培养,组成了一个团结的集体,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他们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为国家利益、人民幸福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精神走过90多年风风雨雨,在实现改革强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历久弥新。

这部小说叙事方式独特新颖,用诗意的笔墨勾画出了战火纷飞年代里的一个个不容亵渎的纯洁灵魂和他们的真挚感情,也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深度融合。正是因为这诸多成就和特点,2019年,《牵风记》斩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