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决战江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疫纪实》:与英雄同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8-12 00:41:39

与英雄同行

■徐贵祥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每次遇到重大灾难和疫情,党都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民军队坚决听从统帅号令,火线驰援、勇于担当,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军旅作家赶赴一线、及时发声,彰显了军旅文学“轻骑兵”的时代担当;王通化、弓艳、王昆等70后军旅作家集群冲锋,用长篇报告文学的方式记录壮举、描摹英雄,传递抗疫能量、弘扬中国精神。他们的采访和记叙扎实细腻、视角独特、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军民一心、团结抗疫的全景画面,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

——编 者

阅读弓艳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决战江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疫纪实》(解放军出版社2021年5月),不禁心潮起伏。跟随弓艳的文字,我仿佛来到那座阴云笼罩的江城,走进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2020年初,除夕之夜,解放军第一批三支医疗队分别从上海、重庆、西安出发,那些坚毅清澈的眼神,照亮了武汉的大街小巷,照亮了这个特殊的时刻,照亮了人民的心房。

解放军来了,让中国和世界人民再一次看到了英勇无惧的牺牲精神,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解放军来了,标志着抗击疫情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一刻起,尽管“战斗”远远没有结束,但是结局已经注定了。解放军来了,第一批先头部队到达后,接踵而来的还有第二批、第三批……这背后,有太多牵动人心的故事。可以说,部队的医疗队员们每个人的经历、遭遇、情感、命运,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书。然而在抗疫的危急进程中,个人的情感经历往往有很多是被忽略的。幸运的是,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一位军旅女作家弓艳。17年前,她曾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参与救治了近百名非典患者,并以亲历者身份写出了反映抗击非典的长篇小说《非常禁区》等多部作品。这次,在武汉抗疫最关键的三个月,她深入采访赴武汉的战友们,并把她看到的、听到的、收集到的大量鲜活素材整理成文字,进而创作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决战江城》,刻录下了那些激动人心而又容易被遮蔽的故事和瞬间。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眼前常常浮现那些鲜活的身影——上自年逾七旬的专家和科学家,下到95后的年轻护士。他们中间,有的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有的已经转业或即将转业,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将,有的是部队文职人员。然而在那个时刻,他们只有一个名字:解放军医疗队。

大年三十,已经退休的原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原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和原小汤山医院副院长邓传福接到紧急命令,到武汉参与指导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邓传福在电话中,这样安慰放心不下的儿子:“不管多大年纪,我还是医生吧,还是党员、是军人吧,我才71岁,你担心什么?放心吧,你老爸身经百战,没问题的。”什么是军人的担当?这就是。

就在张雁灵和邓传福南下的同时,还有两个女孩正焦灼地“隔江相望”,她们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护士舒纯和王欢。她俩春节前分别在江西宜丰和吉林四平老家休假,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特别是得知所在单位同事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她们心急如焚,但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入武汉。两个人通过微信商议办法。舒纯想了一招,让王欢先行飞往南昌,再打车到宜丰,二人会合后打车或骑自行车前往330公里以外的武汉。王欢依计而行,不料下了飞机之后,根本约不上车,只好咬咬牙花了600元钱和四五个人挤上了一辆面包车……从会合那一刻起,两个好姐妹在宜丰县城走了十几里路,想尽办法,历经艰难,终于赶到武汉,投入到紧张的抗疫战斗中。读到这个故事,我的心情很不平静,着实为这两个姑娘的执着勇敢而感动。

书中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医疗队员彭渝接到出征命令的时候,正在值班,想来想去,她决定暂时不向家里公开这个消息。她不想让父母、爱人为她担心,也担心会有阻力。可是她想错了,纸怎么能包得住火?同为军人的丈夫,从朋友圈里看到妻子登机前往武汉的照片,既生气又心疼,给她发了一条短信:“太了解你的脾气,又是一次艰巨任务,望规范操作,把握流程细节,切勿粗心莽撞……盼早日凯旋。”

在以往的文艺作品里,妻子送丈夫上战场,屡见不鲜,而在这场战斗当中,丈夫送妻子的故事却成了家常便饭。

还有那个一再推迟婚期的医生、那个瞒着女儿悄然离家的护士、那个成为洗消专家的“兵王”、那个像“许三多”一样在战斗中成长的年龄最小的女护士……

放在平时,这些人都是平常人,而在战斗状态下,在不平常的时候和不平常的地方,在同死神的搏斗中,他们全都成了英雄,全都有了英雄气概。在那个难忘的春天,英雄的故事就像滚滚长江,一浪推着一浪,涌动在《决战江城》一书里,长久地活跃在读者的心里。

毫无疑问,《决战江城》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讲清了事实。疫情暴发后,解放军在第一时间组建医疗队,在疾速修建好的火神山医院,突击诊治重症病人,从而控制了整个抗疫的局面,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作品梳理得比较清晰,读之一目了然。在众多的反映抗疫斗争的作品中,《决战江城》因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视角立体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二是说明了真相。“新冠病毒”是个新型的敌人,突如其来,来势凶猛,除了科学家和医疗专家,广大的民众对此知之甚少,因此在抗疫初期,因恐慌而产生一些误解,在所难免。《决战江城》虽然定位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疫纪实”,但是在这个“纪实”的过程中,还起到了解疑释惑的效果,让广大民众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决心以及人民军队雷厉风行的作风。三是普及了知识。作品虽然是纪实文学文体,但是得益于深入的采访,以及作者本人的从医经历,在刻画人物、讲述事件的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融入一些专业知识,比如病毒原理、防护常识、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等。在我看来,这本书兼具文学和科学的双重品质,因对人物情感命运描述得细腻而引人入胜,也因饱含知识信息而发人深省。通过文学艺术的感染,普及了科学特别是有关病毒防护和救治的知识,这对于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的读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中国的抗疫斗争,是世界抗疫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在这场斗争中取得的胜利和积累的经验,已经为全世界带来了福祉,为破解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决战江城》这本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今天读后为之震撼,即便拉开一定的时空距离,依然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