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星火燎原|在敌人“扫荡”中,他们组成了流动“医院”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 作者:马树桐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8-24 23:50:48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值此之际,解放军报微信“熄灯号”特别推出“四史微讲堂”栏目,讲述红色经典,弘扬先辈精神。

作者简介

马树桐,文中身份为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5总队卫生队学员,第5游击总队卫生所卫生员。

“倾听经典故事 追寻红色记忆”系列之一百八十二

流动“医院”

■马树桐

一九四年八月,为了粉碎日军的侵略阴谋,坚定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我八路军发动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当时,我在冀中五分区五总队卫生队学习卫生员工作。我们第五游击总队配合主力部队在平、津、保三角地带,攻城夺堡、炸桥梁、平路基、炸火车……经过三个多月的浴血战斗,五总队卫生队集中了许多伤员。

十一月底的一个夜晚,卫生班长邱顺儒同志通知我和赵大邦说:“部队准备马上转移,有三十余名伤势较重的伤员不便随军行动,上级决定由你们带着这些伤员就地隐蔽治疗。”当时我才十四岁,是从雄县游击队来总队卫生队学习的。赵大邦比我还小一岁,他是从东挺支队来的。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里,我们的年纪虽小,但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我们当即表示:“有我们在就有伤员在,决不让伤员落在日寇的魔掌里。”

我和赵大邦很快把药品器材准备好,动员人民群众用门板和木杆临时捆绑成了各式各样的担架,连夜抬着重伤员出了村。刚转移到村外的树林子里隐蔽起来,敌人就进了村。日军在宫井营村连一个伤员的影子也没看到,就垂头丧气地回据点去了。敌人一走,我们又把伤员抬回村里。一进村,我俩就忙着给伤员换药、做饭吃。有的担架员还到自己家取来被褥给伤员御寒,一些老大娘和大嫂们还煮了鸡蛋,端来了大枣,送到伤员的担架上。许多伤员负伤时没流过一滴眼泪,这时却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敌人的“扫荡”越来越频繁,为了伤员们的安全,我们不得不经常转移,这就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单是给伤员换药,就忙得头昏眼花。由于伤员多,我们行军中间换药,宿营时也换药,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不能及时换上药的伤员。

在转移途中,由于颠簸摩擦,伤员们的伤口经常出血,绷带、纱布和伤口粘在一起,换一次药需要三四十分钟,有的需要一个多小时。每当给伤员换药揭纱布时,有的伤员咬紧牙关,有的伤员额上汗珠往下滚,我们都不忍下手。这时,伤员们便鼓励我们说:“你们大胆地来,我们能受得了。”可总不能长此下去呀!我和小赵下决心要设法缓解伤员们的痛苦。一天,我和小赵用清水搓洗绷带和纱布时,发现再硬的血污绷带,只要在水里泡一会儿,就很快变软了。我高兴地对小赵说:“这下有办法了。”我向小赵讲了我的想法。从这以后,我们就烧些开水,放一些食盐,滤过后装进一个器皿里。换药时,小赵先揭开绷带,我把用食盐水浸湿的棉花放在伤员伤口的纱布上,等把三十多个伤员的创伤面纱布都浸好了,再回过头从第一个伤员那里换起。因为盐水早已把纱布浸软,轻轻一掀,纱布就取下来了。这样一来,不仅伤员们不痛苦,而且换药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掩护伤员和敌人周旋的过程中,我们一度和上级失去了联系。那些天,给伤员换药用的油纱条和凡士林用光了,酒精也没有了,怎么办呢?我和小赵用猪油和花生油混在一起,经过熬炼消毒,代替凡士林用;没有酒精就用白干酒。对失血多的伤员,就设法给他们弄些红糖水喝。还动员老乡们把小米和红枣碾在一起,做成“茶汤面”,吃的时候用开水一冲即熟,营养又丰富,很受伤员们的欢迎。

在反“扫荡”的日子里,当地群众始终关怀着我们。由于伤员多,遇到大村子要住一条街,小村子就要住半个庄子。无论走到哪里,人民群众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精心照顾伤员,给伤员喂水喂饭,民兵整夜为我们放哨。在极端困难的时候,总队领导了解到我们的情况,立即派人掩护伤员渡过大清河西,转移到了郭村、扬丁、沙窝村一带。不久,一二〇师六支队又派来了医生高正、王富贵同志,帮助我们的医务工作。

时值隆冬,总队领导派政治部曹科长前来慰问大家,鼓励伤员安心养伤,争取早日重返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我们这所在敌人“扫荡”中组成的流动“医院”,经过艰难曲折,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本文选自《星火燎原》,略有删减;《星火燎原》是毛泽东题写书名,朱德作序,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红色经典,生动再现了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承载着我党我军的基因血脉,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