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四史微讲堂|苏区精神:革命薪火的时代光芒(下)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 作者:朱宏博 郭冬明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11-19 22:32:11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形成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贯穿于改天换地的壮阔征程,熔铸于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值此之际,解放军报微信“熄灯号”特别推出“四史微讲堂•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栏目,讲述红色经典,弘扬先辈精神。

(播音:任为)

“倾听经典故事 追寻红色记忆”系列之二百五十九

熄灯号|苏区精神:革命薪火的时代光芒(下)

■解放军报记者 朱宏博 特约记者 郭冬明

求是·胜利

长冈乡调查纪念馆,坐落在距离兴国县城4公里的长冈村。在纪念馆进门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8个深红大字分外醒目。

走进纪念馆,迎面看到一组青铜雕塑,再现了当年毛泽东同志在田间同农民交谈的场景。

1933年11月,毛泽东同志来到长冈乡,调查扩充红军、推行公债等情况。1934年1月,《长冈乡调查》在苏区印发。在他的倡导下,苏区上上下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江西省赣州市委党史办原主任胡日旺介绍,为指导作战和苏区建设,毛泽东同志带头开展了很多调查,他通过《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提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科学论断,开创了党内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新风。

在中央苏区的前四次反“围剿”中,红军将士已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运用到作战当中。前三次反“围剿”,红军依据敌我形势灵活制定战略战术,连续取得胜利,为苏区政权建立创造了条件。第四次反“围剿”受 “左”倾冒险主义影响,一开战就陷入被动,周恩来、朱德没有机械执行进攻命令,主动退却诱敌,变被动为主动,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歼敌的范例。

悠悠岁月几十载,苏区精神永传承。

党管武装工作如何开新局?国防教育怎样写新篇?今年上半年,赣州军分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做了大量调研论证,协调市委市政府将党管武装工作统一纳入县(市、区)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分值从原来的9分提高到19分,并将兴国县创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县列入《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清廉·兴盛

在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内,“腰缠万贯”行乞人的故事格外动人。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在一次血战突围中负伤,与部队失去联系。深夜,昏迷的他被冻醒后,穿上破棉袄,背着金条、银圆踏上寻党之路。一年后,当他千辛万苦找到党组织时,已消瘦得脱了相,而褡裢里党的经费,分毫未动。

闽浙赣省财政部部长张其德负责全省食盐分配,却自觉守着盐堆吃淡菜。他的孩子实在受不了,以为他忘了放盐,索性自己去取。张其德厉声喝止:“不是我忘了放盐,而是压根就没放。这些白花花的盐巴是革命的本钱,我不能以权谋私,动用公家一粒盐!”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传唱多年的经典山歌,唱出了革命岁月中,苏区干部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作风。

80多年后,“苏区干部”不忘初心、不改本色,新风貌、新气象在红土地上不断涌现。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赣州市3509个行政村(社区)都有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8.59万名干部与29.04万户贫困户结对,实现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如今,所有贫困村都已脱贫,所有驻村工作队仍然坚守在“阵地”上,带领村民朝着乡村振兴进发。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赣南军民正奋力前行。

(本文选自《解放军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专版,略有删减;该专版通过实地踏访红色地标等方式,回溯这些伟大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感悟精神伟力、传承红色血脉、担当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