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四史微讲堂|抗美援朝精神:为了和平,勇士一去不回头(上)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杨悦 崔鹏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12-07 08:55:28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形成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贯穿于改天换地的壮阔征程,熔铸于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值此之际,解放军报微信“熄灯号”特别推出“四史微讲堂•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栏目,讲述红色经典,弘扬先辈精神。

“倾听经典故事 追寻红色记忆”系列之二百六十九

为了和平,勇士一去不回头(上)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 通讯员 崔鹏

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那年,尽管那场战争已过去多年,当麻扶摇再次来到这座城市,再次见到歌曲展板上那些印刻在骨子里的文字时,仍忍不住泪湿眼眶。

麻扶摇或许记起了1950年那个秋日的夜晚,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的政治指导员,随着大部队浩浩荡荡跨过湍急的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出征前,他将战士们决心战斗的誓言收集起来,写下一首出征“诗”。这首“诗”后来被登载在人民日报上,经过作曲家周巍峙的修改和谱曲,成就了激昂一代人青春的旋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丹东市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的讲解员杨丹,总会带着游客们在歌曲展板前驻足,领他们一同唱起这首歌。

她曾遇到年过八旬的老人唱着唱着就哽咽起来,流着泪,依旧声音高亢地唱完最后一句。杨丹一边唱,一边忍不住跟着红了眼眶。她不知道老人想起了什么,但那歌声里,分明藏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必须战胜,别无选择

71年前,共和国初立,百废待兴。

在全国投入生产建设的号召下,刚刚走下战场的人民军队也拿起农具,走入农田。那时,田野中挥汗如雨的许多官兵还不知晓,一场在邻国燃起的烽火,会让他们来不及等到这片庄稼丰收。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纠集所谓“联合国军”出兵朝鲜。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向中国发出战争威胁,派遣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中朝边境,美国战机如扰人的蚊蝇盘旋不去,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新中国头顶。

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讲解员高真真听爷爷讲起过那段岁月:“那年他18岁,在丹东三马路的商铺做学徒,侥幸躲过飞机轰炸,地下炸出很深的大坑,鲜血把坑里的积水都染红了。”

“联合国军”成立数日之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正在北大荒黑土地上农垦的第42军第125师译电员庞金典接到上级通知,将生产器械移交地方。部队重新拿起枪炮,赶赴边境,保卫国防。

9月15日,仁川登陆让朝鲜战局发生巨大逆转。9月30日,周恩来发表声明:“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然而此时,骄狂的美军听不见新中国的声音。随着南朝鲜军队率先越过三八线,美军也越过三八线,迅速向鸭绿江畔的中朝边境逼近。

当美国总统杜鲁门问起“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中国干预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时,麦克阿瑟的回答是——“微乎其微。”

当时的国际社会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空军的中国,一个钢产量尚不及美国百分之一的中国,如何与美军抗衡。

1950年10月1日,那个国庆之夜,中南海灯火通明。

面对紧张的朝鲜战局,面对是否出兵的抉择,毛泽东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据他的秘书胡乔木所说,这个决策,是毛主席一生中最艰难的决策之一。

战,能否打败实力强劲的对手?不战,能否保住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主题展厅中,记者的目光停留在一幅油画之上:

中南海颐年堂,一群决定着这个国家未来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人围坐在沙发上,或凝神细听,或敛目沉思,或目光坚定。

10月5日,铭记着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决策出兵!

“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知道,此时鸭绿江彼岸的硝烟,时刻威胁着新中国的国防安全。

“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10月19日晚,怀着战斗的决心,头发花白的彭德怀穿着那身从西安带来的黄色粗呢军装,跨过鸭绿江,率军出征朝鲜。

在他身后,一队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踏着冰冷的月色,奔往陌生的异国,奔赴未知的战斗。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必须战胜,别无选择。

(本文选自《解放军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专版,略有删减;该专版通过实地踏访红色地标等方式,回溯这些伟大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感悟精神伟力、传承红色血脉、担当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