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旅作家王毅评金一南著《正道沧桑》:筑牢时代精神丰碑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王毅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2-08-08 10:21:30

《正道沧桑》:在娓娓讲述党史中,筑牢时代精神丰碑

■军旅作家 王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砥砺品格,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领悟哲思、汇聚伟力。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常读常新,常学常进,给人智慧、予人启迪、催人奋进。

前不久,由金一南创作、多角度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史的又一重磅巨制《正道沧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战略思维和大历史视野,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与复兴”的宏大背景下,通过遴选大量史料,细腻刻画了多位革命人物,从不同侧面展现其精神风骨,还原一个个关键细节和珍贵场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探寻革命道路、挽救民族危亡,以及保家卫国、复兴中华的伟大征程。

金一南以真实鲜活的事例切入主题,讲史生动,讲理明了,讲评犀利,讲哲深邃,立体化、通俗化、细节化艺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联共(布)、共产国际、日本军国主义以及美国等国内外力量激烈碰撞的历史,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力量之源和制胜之道,生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宏阔展示出一条从百年沉沦到民族复兴的沧桑正道。

学史明理,《正道沧桑》告诉我们,历史选择,胜利不是来自神的赋予

在这本书中,金一南说,改革开放40多年,使我们有了审视世界和审视自身的全新视角。我们今天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冷静,对过去作全方位的审视。

金一南没有着意去想怎样写出新意,或者写给哪一个固定的读者群看,而是只想回答长久盘旋其脑海中的一个问题:一个1921年成立的政党,一支1927年创建的军队,在20多年时间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挫败到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而其对手掌握全国资源,掌握国外援助,掌握一切执政者所能掌握的优势,竟然20多年就全盘崩溃、灰飞烟灭。这个党和这支军队的力量真正在哪里?他一边写,一边不断设问、辩思。

随着接触的历史资料越来越多,金一南越发感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来自神的赋予,而是来自人的奋斗;不是来自天赐机缘,而是来自千千万万革命者的英勇献身。他为此举例:我们常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但毛泽东自己却提出一生中打过四次败仗,且两次发生在被赞誉为“用兵如神”的四渡赤水期间。

金一南由此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历史自觉,就是从来不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也从来不将自身经验绝对化,而是立足中国大地、根据中国的实际、用中国的办法解决中国的问题。

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取得种种成功的最大优势所在。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学史增信,《正道沧桑》告诉我们,高山仰止,没有真人就没有真理

金一南曾在不同场合、不同著作中多次讲述过这样一段史事:

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东北抗联名将杨靖宇麾下除去牺牲的、打散的、转移的、逃跑的、投降叛变的,已经一人不剩。面对敌人的步步进逼,面对砍柴老乡的保命规劝,满脸冻疮、棉鞋跑丢一只、好几天没有吃饭的共产党人杨靖宇平静地回答了一句话:“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同样是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地质学家丁文江也有过这样一句核心思想高度一致的宣言:“只要少数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

真正的英雄虽是少数,却是危难时刻国家民族的中流砥柱。

1986年,“两弹元勋”邓稼先病重,弥留之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乘红旗轿车绕行天安门广场。他对夫人许鹿希说了一句话:“再过十年、二十年,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

研制生产我空军歼-10、歼-20战斗机的成飞集团大门口那两句话,是对邓稼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英雄的最佳礼赞:“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

真人由此而产生,真理由此而光彩照人。

金一南评说,正是这些真人点燃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之火,才使我们至今未曾堕落,未曾被黑暗吞没。

真人就是英雄,英雄就是真人。英雄与真理,永远相辅而相成。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真人英雄,才使我们真正看见真理的至高与至尊。

学史崇德,《正道沧桑》告诉我们,致敬英烈,崇尚播种但不参与收获的人

在金一南另一鸿篇巨制《苦难辉煌》前言中,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谨以此书献给过去、今天、未来成为民族脊梁的人们。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

这让我想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记述的1937年9月他和一位刘姓红军战士的对话,正是上面这段话的真实历史注脚——

“我记得我们当时谈了许多关于爱情和战争以及他们可能的结果的话,并且当时我似乎问起刘在战事结束以后将做些什么的事,他一边露着牙齿望着我,一边用着最镇静的态度说道:‘我那时一定是死了,我们中的大部分都一定会在这次战事中死去的。’

“这一个巧答是这样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以致使我受到了一个很大的打击,并且不时的在我脑中复现。这一件事情反映出中国一种完全新的哲学,在过去没有一个人会加入军队去和压迫者拼命作战的,但是相反地,每一个人都希望活着,得到一个自肥中饱的职位,愉快地希望他自己能够轻易地到达他老朽的年龄。后来,当韦尔斯女士发现了对于这个几乎不可信的革命的中国的哲学的一个适当的形容词,她便称它为‘死的艺术’,或称林语堂哲学的反面。”

这些民族的英雄,何以能只专注于播种,却不曾考虑自己在收获时会得到什么?金一南以“心胜”二字高度凝练作答。在《心胜3》中,金一南细腻讲述了这样两位“播种但不参与收获的人”。

一位是红十军团第21师师长胡天桃。

1935年年初,由红十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支队在浙江怀玉山失败,胡天桃负伤被俘,蒋军悍将王耀武负责审讯。一见面,王耀武就惊呆了。他回忆说:“这位师长的上身穿着三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与战士没有什么区别。”被俘后的胡天桃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最终英勇就义。

另一位是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团长王开湘。

长征时,王开湘34岁,是中央红军中一员猛将,遵义会议前后任红4团团长,在艰难曲折的长征途中一路先锋一路烈火,飞夺泸定桥,强攻腊子口,为红色铁流斩关夺隘,使红4团威上加威。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今天到泸定桥头驻足参观的人们,看着那惊心动魄的13根铁索,依然能感觉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惊心动魄与惊涛骇浪。

像胡天桃、王开湘这样英勇无畏的战将,在那支翻越万水千山的队伍中难以计数。他们没有活到胜利那一天,没有赶上评功、授勋、授衔,没来得及给自己树碑立传,也没有机会返回家乡光宗耀祖。他们穿着褴褛的军装,带着满身战火硝烟,消失在历史帷幕后面。但是,他们建立的功勋,却光耀千秋!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学史力行,《正道沧桑》告诉我们,百年回望,未来怎样继续成功

1949年全国解放时党员人数为300万,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革命战争年代入党的共产党员大多数都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天。

不怕牺牲,英勇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资格,也是后来苏联东欧一众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垮台之际,社会主义中国却岿然不动的基础。

金一南说,今天针对那段历史的回顾,社会上各种观点非常多。例如,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来自历史的偶然,是利用对手的失误,利用国际形势提供的一些机缘。对此他呼吁,持这些说法的人应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艰苦卓绝历程。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以最严峻的考验,中国革命太难投机了,所以才有如此触目惊心的嬗变和大浪淘沙的汰选。不靠机缘而是靠不屈不挠的奋斗,才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最为稳固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苦卓绝斗争获得的一系列惊天动地的胜利,不但使中华民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探测到前所未识的时代宽度,而且培养出一大批天不怕地不怕、不怕鬼不信邪的共产党人,一扫旧社会长期蔓延的颓丧萎靡之气,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洗礼。我相信,这种精神洗礼一定会长久地影响着并推动着民族的进步。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金一南强调,今天回顾那段历史,不是为了歌颂当时的伟大、光荣、正确,而是为了追溯力量的来源,并延续这种力量。只有继承这种力量的根本,中华民族才能有真正的未来。

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多一些“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的扣问,多一些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追溯和探寻,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宽度。对大国来说,这一点尤其珍贵。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今天,我们正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新时代,我们不是旁观者,每个人生而不凡,各自有光,因为我们都是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