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长征副刊丨《蛟龙出击》诞生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张智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2-12-08 09:25:48

《蛟龙出击》演出现场。关亚斐 摄

前两天,旅里战友给正在外地出差的我打来电话,说单位在筹备迎新年文艺晚会,很多官兵表达了对战术表演《蛟龙出击》的喜欢,希望能在晚会中看到这个节目。撂下电话,我不由得回想起这个节目的创作过程。

2020年3月,我被指派负责某临时训练连的政治工作。彼时,海军某大型会议在海军陆战队召开,文艺汇演成为各单位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我和连队官兵一起,决心创作一个节目,展现我们特战队员形象风采。

那段时间,我反复考虑歌伴舞、小品、情景剧等节目类型,却始终觉得这些都不是最优选择。一天,连队组织反恐战术训练,高楼上,队员们全副武装从房间窗户突入,动作迅猛、战术娴熟。那个训练场面一下子点燃了我的灵感火花:假如把训练搬上舞台,用舞台去展现训练,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带着这个问题,日常的训练在我眼中也发生了变化。障碍场上的敏捷矫健、战术场上的飒爽英姿、格斗场上的血性勇猛……都成了我考虑融入节目的元素。训练间隙,我常常和骨干围在一起商议如何选取表演科目。最终,我们决定选取单兵战术、反恐战术和队组战术等内容,突出特战色彩、渲染浓郁战味,把海军陆战队员的战斗血性在舞台上充分展示出来。

我们将人员区分为战术、格斗、滑降等多个小组,后来在杨瑞博、刘泓、王蕾蕾等具有武术功底的连队骨干建议下,又加入了棍术等武术元素。虽然节目要展现的多是官兵日常训练科目,但表演毕竟不同于训练,特别是开场的滑降动作,需要演员从近10米高的舞台顶部找到点位固定绳索,全副武装采取坐滑、倒滑的姿势下滑亮相,在出其不意中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要达到这个效果,大家就要动作标准一致,下降速度、落地点位和落地后动作都要反复排练。格斗、捕俘、拳术等表演内容,要求队员们动作必须干净利索、真摔真打。虽然训练中磕碰时有发生,但大家乐此不疲,细抠表演的动作要领、表情神态和环节衔接,训练成果渐渐显现。

内容有了,但各个模块如何巧妙组合、各个环节如何紧密衔接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当时恰逢营组织军官编组作业,我从特种作战过程中得到启发,提议在舞台上展示直升机暗夜隐蔽突防、特战队员多维立体渗透、经过激烈战斗后转移的整个过程。就这样,一场小型的“特战行动”即将被搬上舞台。

正式合练那天,得知消息的官兵齐聚礼堂,期待着我们近1个月的排练成果。灯光暗下,背景画面上数架直升机在原野上盘旋轰鸣,6名特战队员全副武装从舞台顶部一跃而下,两个战术小队从左右两边穿插亮相。在指挥员战术手语的指挥下,队伍相继演示转向射击、换弹夹射击等科目。随后,9名身着黑色战术背心的特战队员手握工兵锹登场,拍、砍、劈、削等动作干脆利落、杀气腾腾。在整齐划一的集体拳术和棍术之后,队员们变换阵型,轮番上演锁技、捕俘、格斗,一个个身影上下翻飞。格斗结束,一名队员步入舞台中央。突然,后方假想敌飞身侧踹,数名假想敌手持棍棒围攻,队员头、手、背上,木棍纷纷断裂……“一对多”格斗表演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表演结束,大家纷纷鼓掌叫好。后来,这个节目被称赞为“充分展现海军陆战队员形象风采的节目”。两年来,这个节目形式不断优化,但“把训练搬上舞台,用舞台展现训练”的理念始终如一,并先后登上海军、海军陆战队和多个军地交流的舞台。

部队是个大舞台,每天都演绎着精彩。回首《蛟龙出击》的创作过程,我深刻感受到,文艺创作根在基层、源自官兵,展示基层部队真实面貌和新时代官兵形象风采,我们基层文化骨干大有可为。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2年12月8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