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央视6集纪录片追寻白洋淀红色往事:风荷正举忆烽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唐梓翔 阿昕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2-12-18 07:18:56

风荷正举忆烽烟

■唐梓翔 阿昕

纪录片《风荷正举忆烽烟——白洋淀红色往事》剧照。节目组提供

英雄少年“小兵张嘎”“淀上飞兵”雁翎队、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变化多端的地道战……在党旗引领下,雄安这片囊括白洋淀全部水域的红色热土,在革命斗争的烽烟中曾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近期,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6集纪录片《风荷正举忆烽烟——白洋淀红色往事》,带领观众走进这段红色历史。该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白洋淀军民英勇抗日的历史。片中收录了大量历史亲历者写下的珍贵文字资料和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影视作品,记录了先辈追寻信仰、奋斗牺牲的感人故事,艺术展现雄安今昔变化。

片中,《余秋里回忆录》生动记述了两位“独臂将军”贺炳炎和余秋里的热血故事;孙犁的《荷花淀》和梁斌的《两走白洋淀》,以纯真美好的诗意描写,展现人民群众积极抗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穆青的笔下,《雁翎队》中神出鬼没的“荷叶军”“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开拓了新型游击战法;杨沫也是在这里,获得了《青春之歌》的灵感,构建了革命历史的一种经典叙事。透过文学作品观照历史,使观众从不同视角真切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

该片还引用了不少经典电影片段,让观众跟随经典电影,与白洋淀建立情感连接。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叔侄英烈胡福才和胡德林,他们的墓碑现安放于北娄山烈士陵园;电影《小兵张嘎》中根据少年抗日群体提炼加工的艺术典型“小兵张嘎”,汇集了英雄少年的精神特质;电影《地道战》生动还原敌后战场的神奇战法。这些影视作品的摄制时间距真实历史较近,不少演员曾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甚至群众演员就是当年居住于此的老百姓。这种相近场景还原的角色结构,使作品本身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该片讲述的时间虽在抗战时期,但片中巧妙地运用影像对比的方式,穿插当下的雄安景观:从天上飞过的水鸟到随风摆动的芦苇,从书声朗朗的现代化学校到列车飞驰的轻轨,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到“盛世雄安”的豪迈宣言……用高清摄影机拍摄下来的新时代雄安镜头,与反映白洋淀红色往事的黑白影像形成视觉反差,展示白洋淀革命与当下雄安新区建设之间的精神传承,揭示人民群众保卫家乡、建设家乡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在制作剪辑上,该片努力增加情境代入感。如展示郑少臣的回忆录《碧波烽火》时,背景是原文文字,前景是描绘原文的动态版画及视频资料;在介绍地道战的地道网布局时,将“田”“申”“中”等不同字形在平面图上进行动态展示,将人民群众的战斗智慧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此外,数码版画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的方式也广泛运用于该片,进一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如讲述到《荷花淀》中的一段文字,“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孙犁笔下的文字被演绎成画作,生动再现了主人公水生和女人在荷花淀边温情、含蓄的对话,烘托出情景交融的美学氛围。

片中借白求恩发给海外友人的信件,道出了军民一心、团结抗日的精神:“老百姓家家是病房,人人冒死救助伤员,中国人创造了奇迹!”新华社原副社长石少华在《六进白洋淀》中也感慨道:“这些普通的渔民,成长为勇敢的抗日游击队的战士,如今又进入八路军正规部队,他们走过的道路,不就是人民战争发展史的生动的缩影吗?”今天,曾经用来抗击日寇的武器装备已陈列在革命历史纪念馆,抗日英雄用热血和生命保卫的白洋淀已经走上“未来之城”的建设道路。通过《风荷正举忆烽烟——白洋淀红色往事》,我们不仅了解了雄安地区的光荣革命历史,更看到英雄从未远去,传奇一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