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各美并存 兼收并蓄——读梁衡新著《天边物语》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向贤彪 责任编辑:黄敏
2023-03-25 07:49:50

各美并存 兼收并蓄

——读梁衡新著《天边物语》

■向贤彪

梁衡是当代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觅渡》《千秋人物》《红色经典》等作品的作者,曾写过周恩来、瞿秋白、张闻天、辛弃疾、林则徐等历史人物。正是这样一位擅长写“大事、大情、大理”的散文家,最近出版了一本“小书”——《天边物语》(研究出版社)。全书仅4万多字,69幅插图。我一口气读完,不觉被扑面而来的“纯美”和“真情”深深打动,仿佛进入至真与至纯之境。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古典笔记散文,名篇如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李渔的《闲情偶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沈复的《浮生六记》等。参照前贤名篇,梁衡给自己的这个集子定了四字标准,即:稀、奇、美、趣。“稀”“奇”是选材,有自然之物也有人世之事;“美”“趣”是效果,轻松、隽永,耐人寻味。

“稀”即稀有少见,多为孤存巧合之景。如《高山韭菜坪》中讲道:天下何处无花?但高山花海不多;谁人没有见过韭菜花?但白花变紫未有。其中的奥秘全在一条海拔2500米的高山分界线。韭菜在山下花为白,山上花变紫。管山者言,且不说山上山下,山门比花区只低100米,多次引种却没有一朵紫花肯下来。你说稀有不稀有?

“奇”即异乎平常,有不可思议之形。《虫子和它吃过的叶子》中,一片被虫子吃过的海芋叶子静静地躺在路边小溪里。虫子把叶片凿成一把漏勺,每个孔的大小都一样且分布均匀,材料也利用到了最大值,就像有工程师计算设计过一样,已不可能再多出一个孔。虫子吃食何其斯文、何其节约!你说称奇不称奇?

“美”即审美的愉悦,让人赏心悦目。在《人与草色共浪漫》中,远景朦胧,色黄而暖,草秆上又泛出一点冷绿的光,深浅有致,冷暖得当,娴静明丽……这是一幅乱针绣、一张抽象画、一首朦胧诗,是戴望舒的《雨巷》、毕加索的《可尔尼卡》。“人间有草竟成画,不辞扑身画中游”,你说美不美?

“趣”即由物而生的情趣、理趣。《石兽一口汲尽长江水》中,写了一只石兽的故事。它静静地蹲在树荫下,是龙王的第八子。这个龙子不是长蛇形,而是狮虎类的兽形,周身鳞片,蹲卧在地,引颈汲水,一口吞进长江水……这让人不由得畅想,今日的“高峡出平湖”是不是受了这石兽的启迪?这是不是有趣?

“稀、奇、美、趣”四境,贯穿其中的是一个字:“美”。作者以散文随笔的轻松笔调,阐释审美情怀和对美的见解。书中每篇“小文”都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景点”,每句“感叹”都是对美的倾情礼赞。

美在发现。《山中柿红无人收》,是作者行进在太行山崎岖山路上邂逅的美。遥看悬崖上的一株老柿树,熟透的柿子如一盏盏红灯笼在秋风中起舞。美在感悟。《路边一枝芭蕉花》,绿竿红头,像极了一支饱蘸红颜料的大毛笔。这是一种象形美。美在赞叹。“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美”需要你有爱心、常留心。它无处不在,让人激动,心动则美。有发现和感悟美的能力,你就会排遣忧烦、安顿灵魂。《天边物语》随手都是这类发现的喜悦、联想的愉快、灵感的绽放,让人美在其中、醉在其中。

闲暇之时,偶尔翻阅一下《天边物语》这样的“小书”,一吟一咏,寄情山水,享受自然,讴歌山川,方能领略“春雨初晴水拍堤”的美感,使人或胸臆荡开,或心静如水。词妙景美,如听佳曲,如饮佳酿,既有益身心健康,又能增长知识和修养,何乐而不为?

有人说,“文章是为思想而写”。其实,文章又何尝不是为美而写呢?美不光是风景、风物,通过挖掘风景、风物中的深刻内涵和逻辑肌理,还可以引发我们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对人心灵的抚慰,给我们以美的感受和心智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说,《天边物语》又不是一本“小书”,而是一本讴歌自然美、心灵美的“大书”。捧读此书,让我们于细微之处寻见大美,所感之深,所得之多,也许能超过一本大部头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