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倾情书写时代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吴玉辉 责任编辑:郭亮
2023-08-19 07:46:11

倾情书写时代故事

■吴玉辉

谷文昌是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他心系百姓,带领东山人民战胜风沙灾害,把荒凉的海岛变成东海绿洲;他坚持实事求是,一项德政暖了十万民心;他用持身以正、用权以廉,集干事与干净于一身。习近平总书记曾称赞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2009年9月,谷文昌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面对谷文昌这样一个先进典型,写一部全景式反映他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选准、选好题材,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前提。谷文昌典型事迹根植于百姓心中。他带领干部群众把荒凉海岛变成美丽幸福的海岛,东山百姓逢年过节“先拜谷公,再祭祖宗”。同时,谷文昌典型事迹体现了时代精神。他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大公无私的革命家风,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大力弘扬的。书写这样的典型,可以得到百姓的共鸣,也符合我选择题材时必备的三点:选择体现时代精神的题材,选择反映百姓心声的题材,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

一部作品只有先感动作者,才能感动读者。东山岛是我的家乡,我亲历了东山岛的巨变,深切感受到家乡父老乡亲对谷文昌的怀念与爱戴。我是听着谷文昌的故事长大的。30年来,我不断地积累谷文昌的先进事迹。这是一个我熟悉并为之感动的题材。

在我创作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时,已经有很多关于谷文昌先进事迹的书籍,如何避免重复或把作品写成先进事迹的罗列,是我必须考虑的。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选择一个全新的切入口。

我发现,在谷文昌坟前摆放着一个插满香火的花岗岩香炉,香炉上凿着“谷公——人民敬仰”六个字。看得出,香炉来自民间,香炉上的字并不是书法家所题,却是有人一笔笔用心凿上去的。这个香炉给了我灵感,我设置了一个悬念:这香炉到底是谁送的?一个逝世这么多年的县委书记,百姓依然铭记着他,这背后隐含着哪些感人的故事?

于是,我带着读者从东山岛到谷文昌曾经下放的宁化,到南太行河南林州谷文昌的故乡,再回到东山,沿着谷文昌的足迹,从一棵树走近一个人,走进一个共产党人无私而磊落的精神世界。我力图通过一个个感人故事,展现谷文昌信仰的力量、忠诚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最后,我写道:“有没有找到香炉的捐献者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找寻到香炉背后更为珍贵的东西。”

这种带入式的叙事方式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吸引读者探寻的目光。同时,通过寻找香炉的捐献者,使作品有一条鲜明的主线,串起故事的情节,增强了作品的逻辑性和可读性,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空间。

写出人物的命运感,可以让文学作品更加深刻厚重。

在书中,我写了何赛玉老阿婆的命运。东山县山口村有个叫何赛玉的老阿婆,每年清明节都带着子孙去给谷书记扫墓。我意识到,这背后一定有故事。在山口村村部,我采访了当时已经94岁的何赛玉老阿婆。老人家讲述了她一生的坎坷遭遇:她是个弃婴,当她奄奄一息的时候,一位山口村外出讨饭的老奶奶用乞讨来的地瓜粥救活了她,而这位老奶奶却在一次外出乞讨的时候饿死在荒野中。何赛玉长大后,和当年的老奶奶一样,提着篮子,端上破碗,走上了乞讨的道路。老人家告诉我:“是谷书记带领大家种上木麻黄,挡住风沙,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我这辈子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现在,孙子、重孙加起来都有五六十口人了。没有谷书记就没有我今天啊!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每到清明节,我都要带上儿子、孙子、重孙去给谷书记烧香。”

采访结束时,有位小伙子开着一辆轿车来到村部门口。村支部书记告诉我,这是何赛玉阿婆的外孙,是来接老人家回去吃饭的。我在书中写道:“望着渐渐远去的轿车,我庆幸何赛玉老人没有重蹈当年老奶奶的命运,终于有了自己幸福的晚年。”何赛玉老人命运的变化,正是山口村乃至整个东山岛百姓命运变化的缩影。

一部作品就像一张画作,有写意,有留白,有工笔。细节的描写就像画中的工笔,细节写好了,作品才生动,才能立得起来。在《谷文昌》的“家风”一章,我讲述了几个感人的细节。

有一次,谷文昌的二女儿谷哲芬看电影回家,高兴地向家人讲述电影《上甘岭》里的情节,说得兴致正浓,谁知谷文昌冷不丁问了一句:“谁给你买的票?”谷哲芬一愣,照实说:“我没钱,收票的叔叔知道我是你的女儿,就放我进去了。”谷文昌生气了:“县委书记的孩子就可以搞特殊吗?县委书记的孩子更应按规矩买票。”他随即拿出一角钱让谷哲芬去补票。谷文昌让孩子补的岂止是一张电影票,那补的是正确的人生观,是公私分明的意识。

1980年底,谷文昌已是食管癌晚期。弥留之际,他任县委书记时的通讯员朱才茂赶来看望。从昏迷中苏醒的谷文昌吃力地叮嘱朱才茂:“我这次到上海看病,得知木麻黄寿命只有七八十年。你回东山后一定要让林业部门想办法,抓好木麻黄的更新换代,否则将来东山百姓要再受风沙之苦了。”这是他临终前的最后牵挂。

文学创作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位的作品。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谷文昌这个人物很真实、很鲜活,也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在创作《谷文昌》过程中,我深入东山县档案馆,阅读了谷文昌在东山工作期间40多万字的档案材料,还做了大量的笔记和田野调查,发现了许多新的珍贵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创作内容。

在采访中,我听到东山百姓中流传着的一句口头禅:“有代志(有事情)找谷书记。”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谷文昌“心中有民”的公仆情怀,也表达了东山百姓对谷文昌的信赖。我把它作为书中一个章节的题目用上了。这些素材的应用,使作品更加接地气,也更贴近生活。

早些年,我采访了谷文昌夫人史英萍。采访结束时,我问她家里有没有谷书记留下来的笔记本,史英萍和二女儿谷哲芬从箱子里找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翻开笔记本那一刻我震撼了,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手迹映入我的眼帘。我明白了,谷文昌正是用全部忠诚和行动践行了这一诺言。“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用今天的话说,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吗!

《谷文昌》出版后在读者中获得积极评价,获得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我觉得自己像一名矿工,躬着身,如饥似渴地挖掘着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学矿藏,然后再对采集的矿藏用心冶炼。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也是愉悦的,因为我相信,自己正在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