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10月,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张明刚同志的《军履回望》一书。该书问世后,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等诸多大家名家的好评和广大读者的热议。截至2023年8月,该书已是第4版第6次印刷发行,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军履回望》一书共55万字,集纳精选183篇文章,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凝结了作者40年军旅生涯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作者“超常的勤奋,对事业始终葆有的敬畏、激情、朝气”(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同志语)。作为一名曾奋战在新闻一线的老兵,作者还特别将大量反映部队火热战斗生活的新闻佳作收录书中,成为了这本著作重要亮点之一。
编者注意到,1989年10月,《牡丹江日报》曾邀请作者撰写新闻采写方面的系列体会文章,并开辟了“张干事谈体会”专栏进行连载,先后刊发系列体会文章10篇。这个系列生动活泼接地气,读后给人以深刻启迪。虽时隔三十余年,其中蕴含的新闻理念、创作思路、话语形态等,对我们创新推动新闻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今日,中国军网“八一阅读”频道遴选刊发其中《拓宽写路》等4篇佳作,以飨读者。
拓宽写路
最近,应《牡丹江日报》之约,我“坐”下来,对自己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的感受和体会作个梳理和总结,形成系列文章,进行连载。首先声明,我的这些东西也就是些雕虫小技,不是什么经验理论,权作抛砖引玉,与新闻界同行作个交流。
受领报社交给的这一任务后,我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决不卖弄什么“高深”和“玄乎”,实实在在地“掏真货”“捞干货”,力争多给广大新闻写作从业者、爱好者朋友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如果大家看了我的这些体会文章,感到没有浪费时间,此愿足矣。篇幅上也不写得太长,基本就是“千字文”。初步计划写20篇,今天的“拓宽写路”算作第一篇。
话说刚搞报道那阵子,我只会写“本报讯”。不管啥事儿,一律“本报讯”,今天“本报讯”过去,明天再“本报讯”过来。结果许多好的新闻素材都让我给“本报讯”坏了,导致“写路”越来越窄,命中率越来越低。
“这样下去不行!”我在反省自己的同时,发现了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许多名记者和有经验的通讯员都是多面手,能够灵活使用新闻写作上的“十八般武艺”。打这以后,我每得到一个新闻素材,就尝试着对它们进行“量体裁衣”,做到适合于什么体裁和形式就用什么体裁和形式来写。这样一来,没过多久,果然就尝到了甜头。以后我就抓住这点不放,边实践边总结提高。
现在,如果翻开我的剪报本,你就会发现,在我发表的那些稿件中,除了常用的消息和通讯外,还有新闻故事、新闻特写、新闻综述、新闻评论、小报告文学、图片新闻,以及诗歌、散文、随笔、小小说等,甚至还有寓言、童话和一两句话的“战士格言”之类的东西。当然,每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往往一开始不大容易写好,这就需要一个勤学苦练,先打牢基础再逐步提高的过程。
以上谈的是文章体裁上的“拓宽”,我们不妨在采写范围上也来个“拓宽”。比如,我是穿军装的,是部队新闻工作者,只要时间允许,我也写写地方上的新闻,其目的就是拓宽自己的写作范围。
这些年,我除了写军人,还写过工人、农民、教师、医生、警察,也写过卖书的个体户等各行各业的社会人,甚至还写过街头算命先生和日本人。写得多了,编辑熟悉了,有时还向我约稿。
我是本部队新闻干事,当我发现上级单位或兄弟部队有好线索时,也常去采访。这样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产量”,同时也是一种学习。需要说明的是,采写外单位的人和事,必须在自己手头没“活”可干的情况下,否则容易被认为“不务正业”。再就是,外单位人不熟,情况不了解,态度更要诚恳和虚心,发稿前一定要坚持“三见面”(即被采访者、知情者及其所在单位党组织),以防失实和其他差错。
此外,我还经常向家乡及一些专业性的新闻单位投稿,这样不但可以“拓宽”自己发表作品的“园地”,且“命中率”也相对较高。
(原载《牡丹江日报》1989年10月30日)
厚积而薄发
就像刚学开车时,学得说会又不完全会的那种“夹生巴拉”状态时最来情绪一样,初学报道那阵子,我的热情很高,发表欲极强,不管白天工作训练有多累,晚上也要赶写一两篇稿件,恨不得十天半月就有几篇见报稿。
然而结果适得其反。几个月过去了,近百篇稿件投出去了,除少得可怜的几篇被发表以外,绝大多数稿件要么被退稿,要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于是乎,高涨的热情一落千丈,反倒怨恨起自己不是搞新闻采写的“这块料”来,就差没打“退堂鼓”了。
痛苦中,带着“病痛和创伤”,我步入一个又一个门槛,向有经验的编辑记者等老师们“求诊”。他们一致“诊断”我的状况为典型的“初学者通病”,其“临床症状”为:过于求速,而欲速则不达;“药方”是:“厚积而薄发”。
冷静下来一想,还就真是这么一回事儿。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是啊,我一个连新闻学的一般知识都一知半解的人,匆匆忙忙地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够达到发表的水平呢?
此后,我强压住发表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投寄过一篇稿件。这段时间里,表面上看去,我的新闻写作似乎是一片“空白”。然而,正是这片“空白",使我得以静下心来,啃了许多本有关新闻、文学理论和其他方面的书籍,并不断地登门拜师学艺,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老师们还教导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较深的新闻学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还需要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积累。而那时,我是个“嫩小子”,不要说什么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就是生活阅历也是相当缺乏。是的,初学时我没有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写出来的东西“学生腔”十足,甚至幼稚的可笑,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发表价值了。所以,我在“啃书本、拜老师、动笔头”勤学苦练的同时,注意经常去找那些年岁较大、有过较为特殊经历的同志“侃大山”,以求在海阔天空的闲唠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使自己逐步变得“老练”点。
到了1985年春节前夕,我偶然从《黑龙江日报》上看到一则关于“大年初一”的征文启事时,心里想到,虽然此时我还没有达到老师们所讲的“厚积”的要求,但自以为也“积”的差不多了,这才“壮着胆子”拿起笔来,写了篇现场新闻特写《零点哨位》。没想到这“吃药”后的“第一炮”居然“放响”了:稿件寄出后被该报第四版头题发表,并获得了本次征文奖。
到哈尔滨领奖那天,我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老师们就是经验丰富,言之有理,这玩意儿不服不行。现在回头来看,虽然近些年我发表了数百篇新闻和文学作品,但我仍然是个初学者,是个“不成熟”的“新兵”,仍然易犯“求急”的毛病。因此,对于我来说,“厚积薄发”这副“良药”,应该永久的“吃”下去才是。
(原载《牡丹江日报》1989年11月15日)
弄斧到班门
刻薄者常常讥笑别人“鲁班门前弄大斧”,而我却偏偏要“弄斧到班门”。为什么不呢?学而无友,则更孤陋寡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作为新闻“学徒工”的我,更需名师指点。
然而据我所知,通讯员朋友们刚起步时,几乎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丑媳妇”羞于见“公婆”,不敢“班门弄斧”。更有甚者,有人把写稿这件再正常、再光明正大不过的好事儿,当成“见不得人的勾当”干,偷偷摸摸地进行“地下活动”。
个中缘由,我想无外乎“写的不好怕人见笑”“写了又发表不了怕人嘲笑”“真的不行,我没勇气”这么几种。毫无疑问,这是自己为自己在新闻写作的大门前设置了一道巨大的障碍。可以设想,这障碍或许已经“扼杀”了一些日后很有希望成为名记者、名作家的“幼苗”。
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障碍呢?我谈几点浅见,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用“虎气”取代自卑。我为《黑龙江日报》写第一篇稿子时,不知寄给谁,就问谁是总编辑,身边的同志们也不知道,于是我就索性在信封上写了“总编辑收”的字样,然后将稿件寄出。不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虎劲”引起总编大人的兴趣,还是撞上的运气,很快,这篇读一本哲学书的体会文章《哲学并不神秘》不但登报了,还得了“我爱读的一本书”征文三等奖。
其次要放下“小秀才”的架子。三人之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写作一篇稿件前后,不妨与周围的同志们“侃一侃”,给他们看一看,只要你诚恳虚心,人家是会不吝赐教的。这中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足为奇,问题是你要善鉴别、有主见,免得无所适从,弄巧成拙。顺便说一句,和同龄人中的同道者以文会友,也是一件乐事,且获益匪浅。
再次要“敢造”。记者是无冕之王,我们有的通讯员却怕采访“大官”,有的连本单位领导也怕见,白白“丢掉”了许多好新闻,很是可惜。其实,不管对方官衔多高,他都是你的采访对象。1987年我还是一名战士报道员时,有机会到了沈阳,去我所在的大军区机关参加一个会议。分组座谈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首长也在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采访机会,就悄悄的拟好了采访题目。待到会议休息时,我走上前去,给老首长敬了个军礼,开门见山的说:“老首长,打扰一下,我想采访您!”他爽朗一笑:“噢,你这小鬼,挺有意思哟!好吧,我来答‘记者’问!”就这样,我抓了一条好新闻。
写到这,也许有朋友会问:你何以如此“敢造”?我答:一是来自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二是来自勇气、信心和热爱写作的“公心”。向身边同志请教,是为取长补短,不在卖弄;在名师面前“弄斧”,只求指点迷津,不畏贴金;和“大官”“照亮”的目的是挖掘新闻,而不再套近乎谋私利。有鉴于此,说三道四,挖苦嘲讽,统统由他,我自安然。
(原载《牡丹江日报》1990年3月30日)
文章要有味
我总以为,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必须文笔好,传神有味,人家才乐意看下去。即便不能做到给人以享受,但最起码的也不能使人难受,这应当是作文章的底线。不然的话,你的思想再深邃,见解再高明,事儿再新鲜,读者也是不大愿意“吃你这一口”的。
然而,我又常常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儿,同样一幅场景,同样一种感觉,同样一个道理……高手们写出来就显得清新流畅,厚实耐读,有气势、有风格,有品位、有滋味……如同香醇的老酒,入口绵甜辛爽,喝后回味悠长;而自己写出来却像白开水一样,俗套呆板,苍白无力,枯燥乏味。为了自己有个好的文笔,使编读二者“看得下去”自己的东西,我开始了长时间的艰难的探索和尝试,渐渐的摸到一些“小门道”。
吃透是基础。任何一篇文章从材料搜集、主题确立、腹稿构思、动笔写作、修改润色到付梓刊发,都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作为作者,你自己只有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吃透消化,熟烂于心,才能从宏观上驾驭全局,找到最适宜的体裁、基调、结构、形式及语言等,方能写出“绝活”来,从而达到“有味”的目的。如果你去报社送稿,编辑问你这篇稿子写的什么,你不能用一两句极简单的话回答上,那么,我判断你这篇东西大概不会是什么好文章,更谈不上风格和味道了:因为连作者你自己都没弄明白,编者怎能编发,发后又怎能给“读者上帝”留下印象?
简朴是捷径。简洁、精炼、明快,朴素、厚重、实在,本身是美,永远是美;而华丽的形容词,怪异的新名词,用得多了,冷眼一看花哨时髦,实则华而不实,轻飘飘的,没有分量,不够深刻,更欠“动感”。鲁迅先生曾说自己“删去可有可无的文字,毫不可惜”。我们应当做到,篇无“多段”,段无“多句”,句无“多字”,让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有用”,都能“活”起来,都能发挥“效益”。一个初学者的千字稿,如果删改后剩500字或者更少,那么我可以肯定:这稿“干净”了,质量提高了,味儿浓了。另外,还应尽量避免同一字词,在一稿一段中出现过多过频。
含蓄是技巧。水中冰山,藏大露小,而又谁都知道:《红楼梦》百看不厌,也有含蓄的魅力;含而不露,露首藏尾,又常和幽默相连。不要以为自己比读者高明,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用大段文字去唠叨。你的文章需要描写秋天,写上一片红叶足矣。文字少而意思大,能让读者看到或想到你字面以外的东西,“听出弦外之音”来,那是真本事。
标点是标志。一篇文稿,有无文采,传不传神,味儿如何,看一眼标点符号,便能略知几分。好的文章除逗号和句号两个常用的“大路货”以外,一般多用分号、冒号、顿号、问号、破折号、感叹号等,而一“逗”到底,篇末画圈,注 定“没劲儿”。
长短句相搭配。心理学研究证明,阅读时,长句多了,“累”;短句多了,“不解渴”;只有长短句适当搭配,才符合阅读习惯,也便于读者理解。
近些年,我按上述“道道”写出来的东西,还是较受编者褒奖和读者欢迎的,但归纳总结出来,就不一定全面和准确了。应当说,写出好文章的方法还有很多,这篇短文写不尽,再说我也不是都明白。
(原载《牡丹江日报》1990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