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荷花战歌扬
■王雅鸣
河北省艺术中心创排的民族歌剧《雁翎队》,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淀上神兵”雁翎队战斗传奇、刻画父老乡亲与子弟兵鱼水情深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作品中,白洋淀人的战斗场景与冀中地区的民俗画卷相映生辉,水上游击队的抗日热情与民族救亡图存呼声彼此呼应。演出中,情感充沛的抒情唱段、高度凝练的叙事情节、美轮美奂的舞美设计,艺术再现了水上游击战的场景,表达出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咏叹。
1939年秋,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新安城,对白洋淀群众施以残酷迫害,强制征缴水区民众和猎户的物资武器。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暴虐行径,揭露敌人的阴谋诡计,中共安新县三区区委赶赴大张庄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在白洋淀成立了水上游击队——“雁翎队”。作品选择音乐戏剧叙事方式,融合现代舞美技术,以张淀生回乡组织抗日为主线,以英莲与哥哥刘金财之间信仰冲突、英莲与恋人张淀生以及小菱、张大娘之间的革命情感叙事为副线,赞颂了雁翎队投身抗日革命洪流,奋勇顽强、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品中,唱段《鱼儿鱼儿游开吧》,是民族歌剧《雁翎队》中艺术情感的底色。“鱼儿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战斗了。雁儿雁儿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把敌杀……”序曲响起,白洋淀上霞光万丈。八路军战士张淀生怀揣革命的“火种”,神情坚定、斗志昂扬,乘坐木舟从苇丛中缓缓驶出。舞台还原白洋淀的独特文化地理空间,将观众的思绪引入抗战时期冀中的秀美水域之中。唱段《鱼儿鱼儿游开吧》的旋律贯穿全剧。剧作由抒情化的民间意象入画,鱼儿与船、雁儿与枪,简单的意象编织,就将民间情境嵌入到革命历史画卷之中。作品中,敌我矛盾出现、内部叛徒告密、群策智救小菱、终获战斗胜利等叙事情节依次呈现,最终升华为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歌颂。
民族歌剧《雁翎队》中,民俗风情、民间文艺、地方风物的娴熟运用,是凸显其文化特色的关键。英莲、小菱和商贩们轮唱《集市叫卖》,既有鲜明的河北民歌特点,又夹杂着河北方言的“吆喝”。剧中,民间文艺快板《减租减息》的妙用在于通过将民间生活语言进行艺术化处理,叙述民主政策实施对百姓生活的改变,坚定了民众对抗战胜利的决心。张大娘独唱《家家户户敬英雄》,倾诉人民群众对白洋淀民俗风物的浓浓情意,转而又托物言志,情绪饱满地表达以“淀生”为代表的八路军战士,英勇战斗、坚定捍卫乡土水域的凛然之气。与音乐戏剧表现相适应,舞台设计则集中呈现了抗战时期白洋淀的民间物象、意象和景象,彰显出民间生活原本的松弛与安宁、日军入侵后的紧张与混乱,以及水乡军民众志成城、势不可当的战斗激情。
在具体人物塑造方面,优美与壮美两种审美形态交映相织,丰沛了人物的情感张力,强化了历史的深度及叙事的温度。张淀生积极动员英莲加入雁翎队,深情的唱段《忘不了》,唱出了他对英莲青梅竹马的爱慕之情转变为革命情感的升华。“从小你就水性好,那时的日子忘不了,忘不了凫水采莲藕,忘不了划船摘菱角,忘不了你伴鱼儿游,忘不了我把桨儿摇,举起水灵灵的荷花箭,就像卫兵在放哨。”唯美的动态意象,勾勒出一幅乡土风情图。唱词将荷花箭喻为枪支,既追忆过往的美好生活,又与残酷的现实战斗境况相连。作品的高潮部分,英莲从水边映面到登高长歌,隐喻她从朴素能干的劳动妇女到勇敢干练的英雄形象的转变。在咏叹调《我们再相见》中,出现的河北梆子唱腔,铿锵有力的短促音域,流露出战士们对白洋淀水乡的难舍之情,同时显现出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决心。合唱歌曲《大抬杆》《吹吧,白洋淀的风》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唱颂广大民众对白洋淀乡土的深情眷恋。作品在融情于景的表达中,塑造出雁翎队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英雄群体形象。
一根根插在猎枪火门上的雁翎,一簇簇摇曳在水中的苇丛,一艘艘神出鬼没的湖上船只……在风景如画的白洋淀铺展开一幅血与火交淬而生的历史画卷。80余年来,雁翎队的故事流传深远。歌剧《雁翎队》运用独唱、对唱、轮唱等多种演唱方式,融入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音乐表现元素,并与舞台演出所呈现的视觉美感相统一,生动讲述了雁翎队的传奇故事,铺展开富有燕赵风情的艺术画卷,演绎了一曲民族精神的赞歌。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3年12月21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