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春风作伴好读书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李仲 董伟 责任编辑:徐占虎
2024-03-16 07:14:01

春风作伴好读书

■李仲 董伟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年之计在于春,捧上一本书细细品读,为我们的读书生活拉开“春耕”的帷幕。

许多名人学者在大好春光里读书学习,他们的读书身影,也留在了那些春意盎然的文字里。宋代的王禹偁在《清明》中说:“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诗人过着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时节也没有外出踏青,而是向邻居借来灯火,在静静的夜里继续用功念书。宋代的杨万里在《和周仲容春日二绝句》中写道:“春半花全退,诗人尚道迟。惟应读书苦,声调作吾伊。”春已过半,花儿纷纷凋谢,而他一直顾不上赏花,只是刻苦读书。在杨万里看来,花开一季随风逝,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虽辛苦,但琅琅书声悦耳美妙。“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唐代诗人王贞白,觉得春天的每一寸光阴像金子一般宝贵,作了这首《白鹿洞二首·其一》。从中可以看出,要不是道人过来说笑,他还沉浸在周公的情义、孔子的思想里。

和这些正襟苦读的形象相比,宋代的陆游则显得有些随意。他躺在床上看书,帷幔里飘溢着馥郁的熏香,书在枕边堆得像小山一样高,放下手中的书才忽然发现春光将尽,流年已逝。所以他写下了:“忽忽见春尽,徂年那更还。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在唐代,同样躺在床上看书的薛能,也曾写过妙趣横生的诗句:“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读书之余,也有些文人沐浴春光游于乡野。他们慧眼独具,捕捉世间万物的变化,参透了许多关于读书的道理。一条大船,平时搁浅江边怎么都推不动,但有赖于前一夜春水大涨,现在像羽毛一样轻盈地漂在江水中。眼前的一幕触发了宋代朱熹的灵感,这条船也就永远留在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之中。“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诗中突出了“春水”的作用,既表达了创作中艺术灵感的宝贵性,也启示人们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也被广为传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观察到一方水塘之所以清澈如镜,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进而悟出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和探索实践,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

春光明媚,惠风和煦,鸟语花香,春天的夜晚更是不寒不燥,也无蚊虫叮咬。在古人看来,这是最宝贵的读书时光,也常常借着春景抒情,提醒自己和家人不要虚度光阴。宋代翁森写下《四时读书乐·其一》:“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春日的良辰美景,呼唤人们珍惜时光、努力读书。“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这首《书斋谩兴二首》是唐代的翁承赞所写。他欣喜于看到“春色满满、书声琅琅”的院落景象,表达了对乐于读书这一良好家风的自豪之情。

于滔滔时光中打捞春日读书的鲜活印记,明代于谦的《观书》尤为瞩目。“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诗人尽情抒发喜爱读书之情,述说开卷有益之理,又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作为反衬。那些玩物丧志的贵公子,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显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于谦一生勤奋好学,后来成为民族英雄。他的勤学苦练精神和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

春风作伴好读书。智者圣贤们的那份专注和恒心,在春色的韵律里更见精神和修养,是我辈读书的标尺、人生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