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创业史》:浸润泥土芬芳的时代素描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奇山 责任编辑:益西拉姆
2024-04-20 08:09:44

浸润泥土芬芳的时代素描

■刘奇山

我开始读《创业史》,是因为一位酷爱读书的领导。他在一次开会时,对大家语重心长地讲:“柳青说过,‘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出自柳青的《创业史》。从那时起,我记住了这句饱含人生哲理的话,也记住了有一本书叫《创业史》。

第一次通读《创业史》,我就被柳青的文字魅力所打动。《创业史》分上下两卷,当我读完第二卷时还意犹未尽,总感觉故事还没到高潮部分就结束了。后来,我查了资料,才得知柳青原计划写作的《创业史》共有4卷。遗憾的是,写完第二卷他就病逝了。

读了《创业史》,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朴实。柳青笔下的文字,就像地里长出来的庄稼,透着泥土的气息。

书中的主人公梁生宝,土地改革时被选为民兵队长,被发展为党员后,越干越有劲。入党宣誓时,面对党旗,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毛主席!我是讨吃娃出身!十冬腊月,我跟俺妈来到这蛤蟆滩落脚。我是光着屁股来的。我长大了,为私有财产拼过命,也没算啥!我这时要加入你这光荣党了。我啥也不谋。穷庄稼人都有办法,我就有办法!我决不辱没党的荣誉……”这掏心窝子的话,是多么的真诚,朴实的言辞中透露着纯粹的信仰,读来让人感动。

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从纸页上跳出来,让人同情,让人震撼,更让人思考。比如贫农郭振云,干起活来有股狠劲,饿得干不动、天黑看不见才收工,尤其对庄稼地里的杂草,不刨根锄净不罢休,人们都叫他“草阎王”。郭振云的“狠”,是一种较真的表现,也是出于他对庄稼的深厚情感。从中我认识到,干工作要有一股狠劲,而这种狠劲是源于对工作的热爱。书中对一些反面形象的刻画也很典型。比如,青年干部魏奋长时间坐办公室,没做过实际工作,也不调查研究。在他指导蛤蟆滩创办农业社时,没有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就妄下结论,犯了严重的错误。这启示我们,开展工作要深入基层,多开展调查研究。这些人物故事让我深深感到,《创业史》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精准刻画,也给我们许多现实启示。

读《创业史》,就像吃在嘴里的馒头,越嚼越有味道。读一遍我觉得不解渴。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在书上圈一圈,再做做笔记,闲暇时间拿出笔记翻一翻,但还是感觉没读透,隐隐约约觉得书中有一条长线还没有找到。这条长线像诱饵,而我就像一条鱼儿,哪舍得离开啊。于是我开始了第三遍阅读。当我快要读完的时候,终于发现这条长线就是“教育”。

一部《创业史》,就是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思想解放史。带着党如何教育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问题,我开始第四遍阅读。“我们党提出的一切号召,土改也好,互助合作也好,都要在群众觉悟的基础上搞……没出息的干部,不爱做教育工作,就向群众讨账……我们党的工作基础,永远是群众的觉悟,不是群众的感恩!”没有群众的教育,就没有群众的觉悟。柳青在真实具体地记录和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通过文学形式展示他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应该如何开展的深入思考。

为什么是柳青?为什么他能写出《创业史》,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写了这部作品?多次阅读这部作品后,我的心里不自觉地萌生了这些疑问。经过一番资料的查阅,我发现在1979年6月的《延河》杂志上,柳青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介绍:在柳青看来,当时的互助合作运动以及将要全面展开的合作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新制度的诞生”,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实现发家致富梦想、改造小农经济思想的最切合实际也最有可能实现的道路。他接下来的写作,就是为了记录这个伟大的历史实践和“这个制度的新生活”。所以,他命名他的作品为“创业史”,是我们党带领中国农民“创业”之“史”。

随后,我又阅读了《柳青在皇甫》。读了它,我才知道为了写《创业史》,柳青辞去了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柳青不是去农村体验生活,而是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什么样的魔力,让一名干部为了写一部文学作品,心甘情愿在皇甫村扎根生活14年?

柳青说:“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读了柳青的女儿刘可凤写的《柳青传》,我了解到柳青曾被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深深影响。1951年,柳青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苏联近两个月。在苏联,柳青参观了很多地方,包括托尔斯泰的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那里有明亮的林中空地,有乡间美丽的大自然及幽静的庄园。托尔斯泰这位世界文豪,在晚年放弃贵族生活,下地犁耕、做木工活、缝补鞋子,给农民编写民间故事和写字课本,这些对柳青都颇有触动。从托尔斯泰身上,柳青认识到想要写好一个人物,就要去人物的生活环境中切身感受。也许这就是柳青所说的“要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的思想源头。

根据《柳青传》拍摄的人物传记电影《柳青》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柳青刚到皇甫村时,当地的老百姓看到干部模样的柳青,很难接受他,都觉得跟他不是一路人。后来柳青为了和老百姓真正地打成一片,把自己的穿着、发型都换得和当地老百姓一模一样。当他掀开和老百姓同款的帽子,露出和他们同样的发型时,大家都禁不住哈哈大笑。电影中,柳青有一句台词“俺就想粘着你嘛”。“粘”是非常地道的关中语言。一个“粘”字,足以说明柳青对农村生活有多投入。

读到这里,我心中的疑问全部解开了。为什么是柳青?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爱得足够深沉。1982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来到皇甫村为柳青扫墓,在纪念柳青的诗里写下: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

一部《创业史》,给了我很多的思考。高尔基说,托尔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这个世界的财富。我对柳青的生命感情何尝不是这样?假如再给他延续生命的长度,或许就会有一部完整的《创业史》留给世人,那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