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总是热的
■王礼光
常常有人问我,创作《一纸命令》系列作品的初衷。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腔热血。
这些年,部队发展很快,从装备的更新换代,到训练模式的创新变革,背后都是一茬茬热血军人的辛勤付出。
作为这场伟大变革的亲历者,我对其中不少细节,都保留着铭心刻骨的记忆,这让我无形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我的耳边似乎总萦绕着战车轰鸣、战机呼啸的声音,我的眼前不时浮现出战友们冲锋陷阵的身影。军人谋战胜战的一腔热血,促使我穷尽心力,去刻画那些战斗的场景,追溯热血的源脉。
战争极具不确定性。尽管已发生的战争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每一场战争因其背景不同、交战双方的军力各有差异,单一或者局部的战争并不能完全反映现代战争的全貌,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战争没有规律可循。
我曾在《一纸命令》中,讲述了主人公在红旗旅的成长经历。作为《一纸命令》的续篇,《一纸命令II》聚焦前沿军事斗争,通过硝烟弥漫的演练场上合成营之间的比拼,努力呈现科学的练兵思维。书中,合成营之间的对抗,侧重体现指挥员的谋略素养;多军种联合作战演练,则侧重体现我军新时代的职能使命。我力图通过这些或近或远、或大或小的故事,反映部队微观的日常训练、官兵生活,以及宏观的战略思考。尤其是合成营作为独立遂行任务的作战单元,其建设与发展几乎贯穿了书中的整个主线。我在书中以3名从中校营长中选拔出的红旗旅上校参谋长为样本,来探究制胜未来战场所需要的指挥人才。
军人瞩望的地方,是热血奔流的战场。我觉得优秀指战员的眼睛定要有两个“瞄准点”。首先是先进的军事理论。书中,海明军、张凌天、王春阳等人物,结合历史事件、经典战例、演练进程、国际国内时事,谈认知思维、作战理念、高科技的发展运用,以及新时代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这一过程中,我努力通过他们的对话,探讨一些重要的军事理论问题。第二个“瞄准点”,是过硬的战术技术。书中,杨铭、王春雨、杨松等人物开展的战法运用、战斗精神培育、科技练兵,就是对实战化如何落地生根的呈现。
胜利之花,须由热血灌溉。战斗力建设最终要经过战场检验。制胜战场离不开精神和物质这两点。战斗精神对战场制胜有重要作用。人若没了骨气,再好的武器也无济于事。《一纸命令II》在这方面有大量的描述。同时,我们也绝不能忽视“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军队始终是时代科技的集合体,历史上无数战例已经证明,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就易于获得作战上的显著优势。
军人的热血,蕴含于民族的热血之中。与传统战争相比,现代战场信息化因素显著加强,战争形式有了巨大改变,保障模式也随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在《一纸命令II》中虚构了一个智通公司,其无所不能的科技实力给人一种神秘感。我试图用它来展现蕴藏在民间的战争伟力。
《一纸命令II》在人物形象塑造时,除了大量展现他们硬朗的一面,也描摹了他们柔情的一面。他们在演练场上是英勇无畏的战士,回到生活里,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勾勒出我心中多姿多彩的军旅图。
血,总是热的。演练场上,红旗旅合成一营以“向我开炮”的方式完成战斗使命。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赶来,对“蓝军”完全形成压倒性的合围之势。这种战斗精神,是我对中国军人壮烈气概的礼赞。有什么样的坐标系,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为了实现新时代我军担负的使命任务,哪怕前方满布艰险,相信每一名热血军人都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