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服务林业40年,他们倾尽心血,书写生命中最灿烂的岁月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罗璀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5-06 09:38:35

▲《家国记忆:一对五十年代大学生的时代背影》:陈青法、方灵兰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青山不负赤子心

——《家国记忆:一对五十年代大学生的时代背影》编辑手记

■罗璀

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几个出版人叩响了上海浦东一栋老宅的门扉。冷硬的水泥楼梯与屋内暖黄色的老榆木家具,在推门瞬间汇成一片时光的褶皱。围坐在狭小客厅里的圆桌旁,这对耄耋夫妇——陈青法与方灵兰,娓娓讲述他们的故事,百年晨昏在桌上三大沓泛黄的稿纸间静静流淌。

近90岁高龄的陈老先生,曾经是一名小学徒、运动员、会计师、林业专家、人民教师……他颤巍巍地翻开书稿,指上老茧擦过纸面的沙沙声,恍若春风吹过西北防沙林带时,千万片沙棘叶的私语。20世纪50年代,他和方灵兰发愤学习,为了实现建设祖国的理想,毅然选择去往贫瘠落后的大西北,投身我国从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的建设历程,见证新中国林业的蜕变新生。

动力是什么?陈老先生说,“在填报高考志愿的相关资料中,我看到了林学前辈梁希教授那句‘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号召,促使我毅然放弃当年人们羡慕的会计工作,离开宁波去南京读大学。”如今,陈老先生感谢自己当年的这个决定,从而有机会和方灵兰相遇,一起建立家庭,一起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不同于年幼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亲人的陈老先生,灵兰老师家境优渥。毕业后第一次告别江南,奔向大西北的“赤地”时,两位年轻人遇到了新中国建设者们都无法避免的困难。偏远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刚成立不到两年,资料、图书、仪器都是“一穷二白”。但他们凭着对家国的无比热爱,在大西北的黄土沟壑、森林草原、沙漠戈壁,整整奋斗了28年。

灵兰老师从房间里捧出三四本厚重的相册,小心翼翼地翻开。他们指着照片上年轻的自己:考察植被时路遇沙暴、脸颊被风沙割伤,啃着难吃的柠条种子充饥,在简陋的婚房里撰写调查报告……回忆翻涌间,灵兰老师忽然说:“要说没委屈……”话音未落,陈老先生抢着说:“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两人相视一笑,眼角的皱纹里漾着六十余载相濡以沫的默契。随后又叮嘱我们,能不能多放一些林木的照片,“服务林业的40年,我们倾尽心血,那也是我们生命中最灿烂的岁月。”

书柜最深处,安静地躺着40多份入党申请书。从1965年第一份钢笔誊写的工整楷体,到后来微微颤抖的圆珠笔字迹,这些文件叠成特殊的年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陈老先生挺直背脊念出这句话时,眼里骤然迸发光芒。信仰就像是埋在心底的胡杨种子,不停地在生活的裂缝中倔强萌芽。

在寂静而悄悄流转的岁月里,无数建设者为今日之中国而奋斗,无数小我小家构成我们共同的家国。他们走到了人生的黄昏,但伟大的建设者,从来不会真正离去。这些催人泪下又给人力量的故事,如同他们亲手栽种的树木一样,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生长。

“下笔情深不自持。”《家国记忆:一对五十年代大学生的时代背影》还原了他们近90年的人生沧桑,深情讲述跨越半个世纪、投身国家林业建设的感人故事。这是普通劳动者对事业的执着坚守,更是老一辈建设者对家国的深情告白。

让我们走近他们,拥抱他们的背影,聆听他们的心灵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