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古诗中的读书智慧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濮端华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5-09 13:53:51

古诗中的读书智慧

■濮端华

书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的重要载体,通过一代代经典著作的薪火相传,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思想体系与审美情趣。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读书、崇尚读书,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不乏以读书为题的传世之作。透过这些富有哲理且充满情怀的读书诗,不难领悟到读书的奥妙和真谛。

人类应该为什么而读书?南宋诗人陆游诗句“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开门见山给出答案。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其特定目的,读书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究竟为什么而读书?陆游的这首《读书》,开头两句便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读书是为了黎民百姓。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显示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在封建社会,能够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的读书观,实在难能可贵。与此对照,北宋赵恒《劝学诗》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有些相形见绌。由古及今,青年时期的周恩来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读书本意在元元”可谓一脉相承,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书与个人修养有什么关系?从苏轼诗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中不难获得启示。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其实,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更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日积月累的读书学习会让人渐渐脱离低级趣味,涵养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萧抡谓诗作《读书有所见作》中就有这样的形象比喻:“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事实证明,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书多少,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是大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腹有诗书”是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内在气质、精神面貌。诗句的重点在于“自”,强调一个人的华美气质是饱读经书的必然结果。类似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也可以理解为“饱读经书,气质自见”。

读书如何令人痴迷、让人陶醉?明代于谦诗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即为真实生动的写照。这首以《观书》为题的诗,盛赞开卷有益,抒发陶醉之趣:书卷就好像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相伴;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涌来,就像东风里花柳争相逐新;权贵们皆叹芳踪难寻,就是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风景。诗人通过自己独特的读书体会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种美好的体验和感受,如何让人不沉浸陶醉。陆游诗作《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同样表达了读书的忘我之境、忘情之乐:“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全诗一气呵成,通过一个个意象描写了诗人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的执着和痴迷。

年轻人为何要勤读书、苦读书?唐代颜真卿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可谓直抒胸臆。这首《劝学》的前两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劝勉年轻人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将一事无成、后悔晚矣。南宋朱熹诗作《偶成》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通过春天的梦境、秋天的落叶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告诫年轻人要抓紧时间读书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后悔,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事实证明,凡成大器者,必有“童子功”,年轻时当刻苦攻读,为日后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读书为什么不能够死板僵化?陆游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语道破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冬日寒冷的夜晚,诗人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情感,写下这首哲理诗,并以此告诫小儿子: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固然重要,但仅此还不够,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必须亲身实践。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才称得上真正有学问的人。朱熹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样道明读书的真谛:读书要抱定与时俱进的开放心态,只有持续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才能让思想之渠、思维之渠永远清澈而充满活力。

读书的择要之法有哪些?诗人们从不同角度做了抒发和表达。南宋陆九渊有诗《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前两句是说读书千万不要走马观花、慌慌张张、急于求成,只有深入领会、沉浸其中,才能领略书中的深意和趣味。这是写“读书之态度”。后两句是说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妨暂且放一边,但如果遇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就要抓紧思考,不可放过。这是写“读书之方法”。陶渊明诗作《移居二首》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意思是说遇到好的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之处大家一同钻研。这里所揭示的也不失为一种读书之法,就是要多讨论、多交流,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一首首古代读书诗,从不同视角展现了读书的智慧,既有对时间管理的警示,也有对读书态度的劝诫,更蕴含着知行合一的读书哲学,其中的核心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