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深与家国情怀
■马达
军旅作家李西岳的新作《父子书》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讲述父子情深与家国情怀的长篇纪实散文。作品以历史回顾和心灵对话的形式,用平实真挚的文字,娓娓讲述了农民父亲的一生以及作者40多年的军旅生活。它深入展现了父子间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他们对家庭和国家的深情。这也是继《农民父亲》之后,李西岳以父亲为主题创作的又一部作品。
李西岳所描绘的父亲形象,通常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在他早年的中篇小说《农民父亲》里,这一形象便已鲜活呈现。父亲在故土上,有着农民与生俱来的质朴、坚韧、勤劳。他像广袤田野里默默耕耘的老牛,在贫瘠的土地上努力求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抗争。不论多艰难,父亲都未曾有过丝毫抱怨,只是用他那宽厚粗糙的双手,努力撑起家庭的重担。这份坚韧不拔,正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精神写照。
在他的新作——长篇纪实散文《父子书》中,视野更为辽阔,题材更加厚重,主题思想和精神境界迈上新的台阶。作品更加注重把父子人生的走向、家庭的命运放在中国百年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去写,以“小我”展现“大我”,从家风透视社会,由旧故事得到新见解,以此来展现出特定时期中国农民群体、军人群体的形象。这也让我想起巴尔扎克的那句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父子书》中所塑造的父亲形象与深厚的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在冀中抗战的烽火岁月中,父亲积极投身于拥军支前的后勤保障工作。面对敌人的炮火,他不顾个人安危,将受伤的战士背至安全地带;在负责运送军粮的过程中,他巧妙地在敌人的封锁线间周旋,为前线的战士们送去生存与战斗的希望;他与八路军官兵并肩作战,实施坚壁清野策略,巧妙地隐藏物资,使敌人无所掠夺,为斗争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经历,不仅是父亲个人的英勇事迹,更是整个冀中地区乃至全国人民抗战的缩影,折射出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团结一心、不屈不挠。
在和平年代,父亲担任村干部期间,他带领村民兴修水利,让干涸的土地得到灌溉,农作物得以茁壮成长。在利益面前,他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总是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
该书在塑造父亲这一角色时,并非将其简化为单一的英雄形象,而是赋予了他丰富且真实的人格特质。作品描绘了父亲年轻时因生活压力巨大,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显得简单粗暴。他认定“棍棒底下出孝子”,内心深处对孩子的期望极高,渴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尽管他的教育方法显得陈旧、生硬,有时甚至有些鲁莽和不近人情,但其中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道德和处世哲学。例如,有一年春节,当儿子拿出第一次用劳动报酬买的新棉袄,并穿在身上时,一向节俭的父亲批评了他,让儿子脱下来,不准再穿。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内心坚信,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艰苦奋斗。这样的场景既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又引人深思。曾经,儿子在军旅成长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父亲激励他坚持到底,勇往直前。父亲多次对家庭的困境和变故、自己的伤病情况守口如瓶,全心全意地支持儿子安心服役。入伍后每次探亲假还没休完,父亲就开始催儿子回部队:“怎么还不走?”这看似有点不近人情的质问,隐含着“工作好就是最大尽孝”的父爱理念和爱国情怀。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儿子逐渐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意义。李西岳从军40余载,不懈努力,成长为著名的军旅作家。他奔赴汶川地震灾区,用手中的笔记录下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间,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大国不屈》。他曾以解说词撰写人的身份参与了国庆60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的过程。在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他用激昂的文字,描绘中国军队的风采,讲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些经历,不仅是他军旅生涯的难忘记忆,更是他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和践行。
在《父子书》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历史回顾与心灵对话的叙述方式,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界限,为作品注入了更深层次的意蕴。通过细腻的笔触,作者回顾了父亲一生的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社会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的巨大变迁,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沉淀。同时,通过与父亲的心灵对话,作者深入探索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敬爱与感激,使得作品产生了很强的情感张力。他的文字虽质朴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灵。他巧用地方方言,不仅让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更增添了一种真实的生活感和亲切感,仿佛让读者置身于充满人间烟火的冀中平原。
与以往李西岳以父亲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是,《父子书》是李西岳在他的父亲逝世五周年之际创作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父亲从困苦到幸福的一生,展现了他坚韧、勤劳和善良的品质,还深刻表达了作者作为长子在父亲离世后绵延不绝的思念,以及对父亲的重新认识和思考。这种反思和回顾的视角,使父亲的形象更加完整、深邃和可爱,也展现了作者对这一题材文学创作的探索与努力。
家国情怀饱含着动人的情感力量,也是涌动在一代代军人心中最深沉的情感底蕴。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军旅作家,继续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书写战争年代军人的家国情怀和英勇无畏,展现军人在和平年代的坚守与担当。他们的作品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激发更多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