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 秦文君、徐鲁、汤素兰、李东华、葛竞 等著 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共同出版
阅读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对青少年来说,阅读先锋人物的成长故事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榜样,学习他们忠诚勇敢、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等优良品质,汲取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微言传大义,芥子纳须弥。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焦玫,泉州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张家鸿,“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代表作家曾维惠,“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代表作家郭凯冰为“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中的部分图书写下创作手记或书评,带领青少年解读先锋人物的精神密码。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共同出版,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先锋人物、时代楷模,邀请国内儿童文学作家,用充满浓郁童趣的美文,讲述袁隆平、钱学森、屠呦呦、李延年、王顺友、蓝天野、许海峰等先锋人物的成长故事和感人事迹,帮助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截至2025年2月底,“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已累计出版101种,分为“科学先锋故事”系列、“医护先锋故事”系列、“战斗英雄故事”系列等子系列,发行了1000多万册,码洋2.68亿元。该系列丛书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等20多个全国性重要奖项,四次入选中央宣传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等重要推荐书目和榜单。这套书中有46种图书版权已输出到尼泊尔、土耳其、泰国、韩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4个国家和地区。
把时代的英雄捧到孩子们面前
■曾维惠(《王顺友:大凉山的希望信使》一书作者)
我一直认为:“人的一生,心中总要住着一位或一群英雄,人生之路才会有方向,行进着才会有力量。”所以我主张把英雄人物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学习,让他们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力量。当接力出版社的编辑问我能不能写写四川的先锋人物——邮递员王顺友时,我想到可以把时代的英雄捧到孩子们面前,便欣然应答。
王顺友,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朴素却又高大的形象,从着手整理材料到拟写大纲到创作完稿,再到出版社编辑请我看小有改动的审校稿,我都一直被他的先进事迹感动着。
一个人,一匹马,一个月有28天行走在环境恶劣、道路艰险的马班邮路上,一走就是30年,共计34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7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走了8.5圈……雨再大不能淋湿了邮包,摔得再痛也不能摔坏了邮包,不会游泳却跳进江里拼命捞回邮包,肠子被受惊的马踢断了也要继续送邮包……他自己掏钱买了蔬菜种子、盐巴、茶叶等绕路给乡亲们送去;他自己垫付邮资给沿路的乡亲们寄信;他冒着暴风雨踏上路基已经被冲毁的邮路,连滚带爬地去送大学录取通知书……自己的家人没有时间照顾,只能在邮路上给妻子唱支歌……王顺友,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他的精神和灵魂,一直在邮路上,一直在乡亲们中间。
2020年,因为疫情,我没能去四川亲自采访王顺友。2021年5月30日,我在“中国邮政”公众号上看到了王顺友因病逝世的消息。
王顺友,我心中的英雄,他真的走了! 那一刻,我忍不住内心的悲伤,泪流满面。我在电脑里翻看着我为他写的文字,一行行字,一行行泪……我的悲伤,并不仅仅在于见不到王顺友了,而是英雄的他走得太急,我们都还没来得及请他翻看那本专门为他写的传记小说,还没来得及把他和写他的书一起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还没来得及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榜样的力量……编辑对我说:“等书出来,我们可以去看看他的家人。”这,也算是对我的一丝安慰吧。我期待着。
“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王顺友唱的这首自编的歌,唱出了一名“最美奋斗者”的心声。我想,这心声,一定会激励着千千万万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的人们,激励着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激励着我们大家鼓起理想的风帆,向着美好的未来奔去。
为孩子的理想之火加一把柴
■郭凯冰(《许海峰:从“弹弓大王”到奥运冠军》一书作者)
2020年春天,因为疫情,也因为写作,我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看电视,浏览网络……那时,最让人动心的,是那些踏踏实实为疫情做着事情的人。之后,接力出版社的老师邀请我参与“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的书写,我选择了许海峰先生。
我买了《许海峰的枪》,又从网上搜集了与许老有关的资料。做了半本笔记之后,我自以为对许老了解不少了,可真正动笔的时候,心里却发虚。于是,2020年10月底,王燕老师带我去采访许老先生。
许老是个看起来挺严肃的人,可很快,他的独立自信、博学多识就随着诙谐幽默的话,让我们深深折服。
从小,许老的动手能力就特别强,做事情也周到踏实。小学的他能用弹弓打麻雀;中学的他会补鞋、会理发,两个小时就能叉三四十斤鱼;插队时的他,还不到20岁,就学会了农村所有的农活,村里的磨面机和别的电器坏了,大都找他修理。最神奇的是,村里缺赤脚医生,竟然也是他走马上任顶了这一差,还救活了四个喝农药的人,为一个人接了生!
在他最为人所知的射击事业中,他第一次参加省运会就夺得冠军,从全省射击冠军,到全国射击冠军,再到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他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射击生涯中,他获得无数的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做教练员后,培养出二十多个世界冠军,还让中国体育的弱势项目变成了优势项目。每一次参赛的时间,获得的奖次,还有相关的事件人名,许老都是脱口而出,真真正正体现了他对事业的热爱。
许老的一生,真是传奇的一生。在他身上,热爱,然后全力以赴,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孩子衣食无忧,可不少孩子对理想的追求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及。希望许老的故事和“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这套书能够给孩子们的理想之火加一把柴。
“学不可以已”:一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成长之路
■焦玫(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我非常好奇,一个能文能武、有血有肉的志愿军战斗英雄,如何能在至关重要的时刻,发挥优异的战斗能力呢?
阅读《李延年:从“小猪倌”到大英雄》,解开了我内心的疑惑。
这本书重点讲述了李延年的成长历程。李延年家境极度贫寒,七岁时,母亲把他送到姨家做猪倌,小小的他成功把小猪养成了大猪。5年后,12岁的他能上小学了,但必须要学会做饭。李延年跟着母亲和姑姥姥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做菜,还有了自己的拿手菜。
在学校,李延年如饥似渴地学习,两年半学完初小课程。期间凭借自己的做饭能力,还当上了“主厨”。
十七岁的李延年参军了。作为新兵,他在第一次战斗中就缴获了枪支;作为通信员,他能经受住考验,顺利完成任务。这样的他成为警卫员,跟着刘世光政委学习政策,提高思想觉悟,很快就入了党。又跟着黎原政委学习用兵之道,积累实战经验。期间,李延年多次在教导大队学习,并被选上到东北军政大学学习,成绩优异。在湘西剿匪中,他作为七连副指导员,已经可以带着两个排顽强战斗,在连山乡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有了之前战斗经验的李延年,在朝鲜战争中完成了坚守346.6高地的艰难任务。这一切能力源于李延年多年学习的积累,他在姨家学、在学校里学、向身边的人学、在战斗中学。他历经战火的洗礼,舍生忘死,英勇杀敌,为建立、保卫新中国做出巨大贡献。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青少年阅读李延年英雄的故事,不仅要看到他一生的忠勇,也要看到他一生的好学。在李延年家里,订有《参考消息》等近10种报纸。“学习,是父亲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他的女儿李忠霞说,“一天时间里,看新闻和学习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扪心自问,我们多少人能够如这位老英雄一样,坚持每日学习呢?
希望英雄的故事可以让孩子学习到“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和献身祖国的崇高境界,更能让孩子学习到“学不可以已”的人生真谛,在正能量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戏剧人生:读《蓝天野:小舞台,大情怀》
■张家鸿(泉州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
从演员到副导演、导演,从在《青春》中出演没有名字只有绰号“红鼻子”的老年更夫,到以85岁高龄在《甲子园》中扮演男一号黄仿吾,蓝天野走过了波澜壮阔、神奇瑰丽的戏剧人生。
是演员,但又不只是演员——为了演好戏中人物,蓝天野所做的不仅仅是正式表演前一次又一次的排练。为了演好曹禺先生的话剧《北京人》中的曾文清,他着重补文学知识,研究如何用吟诵的方式表现人物念《钗头凤》的场面。为了展现出人物“鸽子行家”的气质,他仔细翻阅《鸽经》《都门豢鸽记》等相关图书,还向养鸽人请教。因曾文清擅长饮茶,他特地拜访老茶客,请教老北京饮茶的规矩与讲究。演什么角色,就要是什么角色,而不只是像,像是不够的。
在艺术的成长之路上,蓝天野是极其自律的人。1964年,在房山县岗上村的半年时光里,蓝天野跟随村党支部书记吴春山深入田间地头、山坡果园,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养护、生产情况。他不仅与村党支部书记打交道,更与众乡亲打交道,向他们讨教农活儿的技巧以及耕种知识。半夜里,吴春山起床给牲口添草喂料,他也立刻起床下地,边看边学。
正因为如此,蓝天野才能在电视荧幕上为几代观众留下广为传颂的经典形象:“红鼻子”、库力金、秦仲义、曾文清、董祀、单于……蓝天野还是姜子牙。诚如作者在书中写道的:“在众多角色当中,蓝天野扮演的姜子牙赢得了最多的赞誉,这个和蔼可亲又仙风道骨的形象,陪伴千千万万‘70后’‘80后’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也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珍藏着的童年记忆。”走笔至此,突然想起自己读小学时,沉迷于电视剧《封神榜》中的姜子牙——他仙风道骨,一身长衫、须发尽白的模样至今深深地烙印在我脑海中。至此,我的记忆与作家周敏的书写产生深深共鸣。这何尝不源于艺术的感染力与穿透力?
周敏对蓝天野的艺术理解,做了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提炼。她说:“演员要尽可能多方面熟悉生活,要懂得人,要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她还说:“戏剧演出的成败,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演员。”88岁高龄时,蓝天野导演迪伦马特的经典戏剧《贵妇还乡》。一次排练中,一个年轻演员的动作始终不到位,蓝天野突然扔掉手中的拐杖,倒在地上亲自演示,边演示边为大伙儿讲解要点。如此危险的动作,着实把周围人吓出一身冷汗。然而,在蓝天野的世界里,对艺术义无反顾的投入是没有年龄的限制的。
《蓝天野:小舞台,大情怀》揭示的是蓝天野的成长人生,也是诸多艺术家共通的艺术之路。周敏笔下的蓝天野树立起的不仅是艺术家的风范,更有为人的真诚、做事的严谨,以及对表演艺术几十年无保留的热爱与沉浸。斯人已远去,蓝天野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戏剧舞台上经典的人物形象,还有这一笔笔厚重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