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日内瓦交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何农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5-14 14:33:13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何农

在我担任光明日报驻日内瓦记者的任上,有一次参加日内瓦市政府的活动,来到市中心宗教改革纪念碑后小山坡上面的一个大厅,忽然看到墙上有周恩来在这儿留下的照片。

作为频繁举行国际会议、会晤的城市,日内瓦的大街小巷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建筑门口挂着牌子或照片,说历史上的某某会议曾在此举行,其中不乏改变了历史进程的重要会议。

这间现在属于日内瓦市政府的大厅,当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曾经多次来到这里参加活动。

1954年1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决定,自4月26日起,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上述四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其他有关国家也受邀参加相关议题的讨论。会议于7月21日在日内瓦万国宫结束。

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结束,印度支那则战火未熄。参会的各方,或者是刚刚放下武器的战场上的对手,其中有胜券在握的赢家,也有垂头丧气的败者;或者是还在兵戎相见的敌对双方,干戈尚未化为玉帛,而战场上的胜负,与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相辅相成;或者是场面上觥筹交错的朋友、私下里咬牙切齿的利益竞争者;或者是某一时段某一空间的同盟军,而这种同盟关系才刚刚建立或正在悄然消逝。美国开始时是不同意中国参会的,最后中国是应苏联邀请参加。

总之,会上各种关系和互动极其复杂。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的首次亮相,奠定了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基本形象,展现了彬彬有礼、以礼服人的君子作风。这次会议最终实现了印度支那停战,继朝鲜停战之后,彻底打乱了美国从中国台湾、朝鲜半岛、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对中国进行围堵的战略部署,为之后几十年的和平发展争取到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

19世纪中叶,中国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外交,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此之前,相关的涉外事务是由礼部和理藩院等机构来处理的,谈不上“外”,也算不得“交”。

也大约从这时起,diplomacy,la diplomacie,开始逐渐有了正式的中文译名:外交,代替了先前的“外事”和“外务”。注意,先人并没有把这个词翻译为别的词,不是外谈、外会、外见,更不是外争、外斗、外抢、外战。交,是交涉,也是交往、交流、交谈、交换、交易。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就中国没收英国在华资产问题的交锋堪称经典。艾登提出,英中正在讨论建立正常关系,中国没收了英国在华资产,这于国际法无据,于两国关系无利,对其他国家示范作用也不好,应该先予解决。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周总理有很多选择来回答对方的问题或挑衅,可以硬杠、软顶或拖延。但这些方法他都没有用。

据钱江在所著《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一书中引钱嘉东所存乔冠华回忆日内瓦会议档案所记,听了艾登的问题,周总理想了想,说,我们中国人看这个事,不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算。我们恐怕得从1840年鸦片战争就开始算。要这么一算的话,对你英国未必合算啊。

这样一个回答,既没有否定这个问题的存在,也顾及了国际法,同时考虑到了对方的立场,照顾了艾登的面子。表面上看,还是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己的利益。

自此,英国再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过。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