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火”背后的抗战故事
■胡松夏
日前,山东作家牛余和推出了其“长岭山系列”作品之一——长篇小说《蘸火记》(作家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讲述在章丘“长岭山”地区,抗日游击队、独立大队以及独立旅3支抗日武装力量英勇奋战的英雄故事。在塑造何苇杭、梁铁峰、卢毓奎等主要人物的同时,作家还特意用细腻的笔墨勾勒出何一钳、任先生等抗日队伍中技艺非凡的铁匠师傅形象,以此巧妙地将章丘的铁匠文化与抗战英雄故事相结合,丰富了“长岭山”抗日英雄的群像。
“蘸火”,亦称“淬火”,是铁匠们锻造金属的必要程序。以铁匠文化闻名的章丘,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英勇的章丘儿女利用有利地形,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尤其是1938年以后,章丘的铁匠们逐步觉醒,不再忍受日本侵略者的压迫,纷纷投身到抗日队伍之中,利用精湛的“蘸火”技艺生产作战兵器,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何将这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传奇融入文学作品,需要作家的文学经验和创作智慧。
多年来,作家牛余和深耕齐鲁文化,凭借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扎实的文学底蕴,先后推出了《梦如青花》《远山》《天明时分》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新作《蘸火记》独辟蹊径,以“蘸火”替代“淬火”,艺术书写了“长岭山”地区的群众觉醒与战斗精神。
紧凑跌宕的传奇故事和慷慨悲歌的英雄群体是构成《蘸火记》题材优势的关键。为了增强历史的丰富性和文学的真实感,牛余和精心安排了故事的进展,按照时间的顺序稳步推进情节。他从抗战初期的动荡局势开始叙述,紧随其后的是不断涌现的历史事件,逐步带领读者深入故事的核心。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让读者能够轻松感知时间的推移,还能够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在故事文本结构上,牛余和还采用了“嵌入式”叙事布局,根据情节的需要将《何苇杭日记》《何苇杭回忆录》中的部分段落合理插入,对于烘托故事的气氛、构造故事情节起到了重要作用。
《蘸火记》的人物形象是鲜活生动的,无论性格、心理,还是语言、动作,均具有现实经纬的“疏密感”和文学画面的“饱满度”,也都倾注了牛余和细腻的思维和充沛的情感。
譬如,何苇杭从学生时代的“桀骜”,到“长岭山”的“深沉”,以及为了革命事业隐瞒婚姻,乃至被迫割舍儿女柔情;尚邨英与卢毓奎之间既有分歧又有妥协;梁铁峰、郭立刚、何一钳、胖夫人等人的临危不惧、壮烈牺牲等。
该书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展现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成长与变化,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和理想追求。
他们各自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蘸火记》丰富而复杂的人物群像,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革命年代的艰辛与不易,更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革命者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当然,故事人物根据情节的发展及时呼应交替的场景,也是有效彰显“长岭山”抗日英雄群体的民族气节和家国大义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蘸火记》为抗战题材文学创作增添了新的艺术景观。
为了提升文学作品中地域文化的艺术魅力,该书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方言和地方风俗。通过人物对话的巧妙运用,作品构建起一个独特的章丘地域文化氛围,从而使得故事的现实感、亲和力以及地域特色更加鲜明。
相比其他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蘸火记》的地域文化标签较为独特,作家借助“蘸火”,用“小切口、大主题”的写作方式,将章丘铁匠文化和“长岭山”渗入小说的“肌腠”,实现了章丘地方抗战与全国整体抗战有机衔接,使作品文学叙述的艺术优势得到了提升。
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个体英雄的歌颂,更是对集体力量的赞美,展现了在民族危难之际,普通民众如何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抗击侵略者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