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跟《世说新语》学如何建立高质量友谊、找寻社交快乐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董铁柱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7-18 13:33:58

跟《世说新语》学如何建立高质量的友谊

■董铁柱

当下,“搭子文化”兴起,折射出年轻人社交的便捷化与情感连接的浅层化。吃饭、旅游皆可寻“搭子”,友情却似乎日益功能化、碎片化。如何跨越普通熟人阶段,构建深度情感连接、相互滋养的知己之谊?这不仅是当代青年的困惑,亦是贯穿人类社交史的永恒命题。

《未尽的快乐:魏晋名士社交处方笺》一书,以《世说新语》为蓝本,揭示了魏晋名士在乱世纷扰中找寻人际快乐的智慧。他们于君臣、亲子、朋友等7种社会关系中,践行着快乐的两大基石——“真实”与“满足”。其交往之道,恰如一面跨越千年的明镜,为今人寻觅高质量友谊提供了深刻启示。

才情相吸

《文学》第4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服虔计划作《春秋》注,想要参考比较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同异。他听说崔烈给不少门生讲解《春秋》,于是隐名埋姓,去为崔烈的门人做饭。每当崔烈讲课时,就隔着墙壁偷听。等到他知道崔烈没有超过自己后,就和崔烈的门生一起讨论其观点的优劣。崔烈听说后,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不过以前就听说过服虔的大名,怀疑这个神秘人士就是服虔。第二天一早,趁服虔还没睡醒,崔烈大声叫道:“子慎!子慎!”服虔在睡梦中惊醒,本能地应了一声。两人“遂相与友善”。

这是一个完整的从陌生人变成朋友的过程。崔烈欣赏的是服虔对《春秋》的见解,而服虔在觉得对方的解读不如自己的情况下,欣赏的应该不是崔烈的见识,而是崔烈的气度。

两人相互赏识而成为朋友,相互欣赏的瞬间、不必多言的默契,是如此美好而神妙,让人艳羡之余也感慨它的不可复制,这是独属于这两人之间的缘分啊,因惺惺相惜而成为朋友。

见贤思齐

瞬间的相知而悦不可复制,有时候朋友间的相互欣赏具有滞后性。

《容止》第23则说的是陶侃对庾亮一见倾心的过程:由于苏峻作乱,朝廷倾覆,温峤和庾亮投奔到陶侃那里求救。陶侃觉得庾亮正是造成苏峻作乱的罪魁祸首,放言说不杀他不足以向国人谢罪。庾亮听后非常忧虑,犹豫着不敢去见陶侃。温峤说:“陶侃我很了解,你只管去见他,一定没事的。”果然,庾亮的相貌风度,使得陶侃一见便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他和庾亮畅谈宴饮了一整天,对庾亮“爱重顿至”。

《俭啬》第8则也写道:苏峻之乱,庾太尉南奔见陶公,陶公雅相赏重。陶性俭吝。及食,啖薤,庾因留白。陶问:“用此何为?”庾云:“故可种。”于是大叹庾非唯风流,兼有治实。陶侃是一个节俭的人。两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庾亮留下了薤菜的根白。陶侃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庾亮回答说根白部分还可以用来种植。陶侃于是更加欣赏庾亮,觉得他除了风流倜傥之外,还有务实的一面。

可以想象,在遭遇叛乱之前,在京城过着舒适生活的庾亮是不懂得节俭的,但劫后余生的他开始认识到生活的不易与俭朴的可贵,从而在仿效陶侃之时,自己也潜移默化地节俭了起来。真正的赏识,大约就是从朋友身上看到打动自己的闪光点,而在举手投足中自己也成为一个那样的人。

《薤露》是汉魏时期著名的挽歌,留薤菜的根白,本身就带着风雅的色彩。庾亮留薤菜的根白说“故可种”,绝不只是在说种出新的薤菜,而是暗示自己返回建康重拾河山的决心。这一点陶侃也自然心知肚明,因而他才会夸赞庾亮风流而治实。

斗嘴结缘

理想的友情离不开斗嘴,斗嘴能够帮助两个原本并不投缘的人成为朋友。顾显和周顗这对好友就是斗嘴促成的。

《方正》第29则说,顾显有一次对周顗劝酒,周顗不肯喝。顾显就转而向柱子敬酒,对着柱子说:“你怎么把自己当成栋梁了啊。”周顗听了这话反而很开心,“遂为衿契”。两人不斗不相识,是斗嘴让周顗看到了顾显平时被他忽略的一面。顾显颇具幽默的调侃瞬间征服了周顗,两人成了意气相投的好友。

对已经成为朋友但距离知音尚有差距的人来说,斗嘴不失为朋友之间的另类交流方式。

魏晋名士的友谊图谱,非理想化的“同频共振”,而是在变动中守真诚,于差异中求共鸣。他们或因才情相吸,或因斗嘴结缘,或因直言相砺而情谊愈笃——这份情谊,既有“有朋自远方来”的欣喜,亦含“忠告而善道之”的清醒。

高质量友谊的密码,在于以“真实”展现自我,以“满足”之心接纳彼此;不回避关系的脆弱与变化,珍视那份“不必言说”的默契;不畏差异,在相互欣赏与坦诚碰撞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未尽的快乐》作者、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