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笔为凿,心为模,以工匠精神和诗性艺术为大国工匠雕像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恒昌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10-21 14:20:54

▲《王进:行走在云端的勇士》,丁秀胤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25年9月

以工匠精神和诗性艺术为大国工匠雕像

——读丁秀胤大国工匠系列报告文学

■李恒昌

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一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丁秀胤的《王进:行走在云端的勇士》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既是对时代命题的应有回应,也是他三十余年深耕工匠书写的最新展示。从共和国第一位“人民工匠”许振超到“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从“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王进到“大国工匠2022年度人物”冯新岩,他以笔为凿,以心为模,为十余位大国工匠镌刻出立体群像。这份书写,既是对“工匠精神”的文学呼应——如工匠雕琢产品般打磨文字,也是对报告文学“有报告无文学”困局的突破——以诗性语言赋予硬核题材温度与张力。当人们透过他的文字看见王进在高压线上的坚守、许振超在海港码头创新、张连钢在实验室攻坚时,“大国工匠”已不再是冰冷的行业标签,而是有血有肉、可感可学的精神符号。

使命所驱,披肝沥胆写工匠

丁秀胤的工匠书写,是职业基因与时代使命的双重奔赴。学铸造专业的他,对“锻造”“打磨”有着天然的理解;三十余年工人报刊记者的经历,让他的笔始终贴着工厂的机床、工人的手掌。这种“专业+情怀”的底色,让他的创作既避免了外行的空泛赞美,又跳出了单纯的新闻记录,成为“懂工匠、写工匠”的典范。

他的书写起点,便带着对工人的赤诚。1997年《好工人王为民》的成功,不仅在于6000字篇幅的扎实,更在于他跳出“先进事迹罗列”的套路,聚焦王为民“在平凡岗位上较真”的细节——这篇被选入《大众日报创刊60周年新闻精品选》的唯一一篇“大众周末”刊发的作品,后来斩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与全国五一新闻奖,印证了“真实自有力量”的箴言。此后,从《没有火焰的燃烧》到报告文学《时代领跑者》,他的创作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写工人故事,就要站在工人立场上。”

这份立场,转化为“披肝沥胆”的采访行动力。2022年1月至5月,他在《光明日报》连续刊发三篇报告文学,获记功一次,背后是无数个“蹲点式”采访的日夜:为写王进,他五次奔赴现场,在奔赴沂蒙的高速公路上“无暇欣赏无边秋色”,3小时车程记满十六七页笔记,深夜在莒县与王进“侃大山”神聊至凌晨,连专业性细节都让王进画图详解;为写《西海烽火》,他作为省总工会蹲点干部在莱州两次深入八路军地下医院展览馆,后续又联系山东省立三院采集王利华事迹,历时一年修改十几遍。这种“慢工出细活”,与他笔下工匠“千锤百炼”的精神形成奇妙共振。

更动人的是他对“书写”的坚守。2019年突发性耳聋后,“晚上加班写作就耳朵鼓胀、声音变调”,但他仍坚持伏案;2024年家人七次住院,他没请一天假,甚至在妻子心脏不适住院的清晨,仍按约定奔赴潍柴采访大国工匠王树军——“妻子说‘别耽误你约好的事’,这是家人的理解,也是工人的本分”。这种“不耽误”的执念,恰是他对“工匠使命”的身体力行:工匠不耽误生产,他不耽误书写。

文心所系,平凡之中立精神

他不把工匠捧为“神”,而是在平凡中打磨工匠精神的砥砺之光。他的书写始终遵循“见人·见事·见精神”的逻辑原则,既捕捉每位工匠的独特精神特质,又将其汇聚成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洪流。

许振超的精神,是“主人翁意识”与“创新锐气”的共生。丁秀胤没有止步于已经享誉全国的“振超效率”的光环,而是追溯其精神源头和初心的所在:1974年到青岛港报到时,他因《海港》样板戏对码头充满憧憬,却发现现实是“卸铁矿石成牛魔王、卸面粉成白头翁”,但他“边干活边哼小曲”——这份“苦中作乐”的底色,正是主人翁精神的起点。1988年外国专家修桥吊赚走四万元,他受刺激后“用灯泡强光照模板绘电路图”,四年“倒推”十二块模板,让青岛港“几乎不用请外援”。从“一钩净”到“无声响操作”,从打破世界纪录到“油改电”技术推广,许振超的精神内核始终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这是老一辈产业工人的骨气,也是“自力更生”民族精神的写照。

王进的精神,是“向光而行”的坚守与超越。丁秀胤记录他“20多年400余次带电作业、40项专利、3亿元经济价值”的成就,更深挖“高光”背后的精神成长:19岁爬塔时皮尺意外搭在10千伏线路上,“薅断皮尺逃生后带断尺作警示”,让他懂得“安全无小事”;220千伏临相线施工时,寒冬腊月在铁塔上冻得“手指肿如胡萝卜”,却坚持“跟最牛的人学技术”;世界首次±660千伏带电作业前,他“辗转反侧想后果”,但上塔后“只剩动作与环节”——这份从“恐惧”到“从容”的蜕变,是“干一行钻一行”的工匠精神,更是“勇于挑战”时代精神的缩影。

张连钢的精神,是“自主创新”的魄力与智慧。面对国外“干成至少要10年”的断言,丁秀胤特写他的反击:“他们做不到,不代表我们不行。”为建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他带团队出国考察却被要求“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回国后拒绝7900万美元的“舶来方案”,“用规划、建设、运营三位一体模式”推进;为解决AGV充电难题,他带领团队“白天测数据、晚上改模型”,最终让国产AGV“减重12吨、电池寿命10年”;开港时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远超外国专家预测——在张连钢和“连钢创新团队”身上,澎湃着“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的清醒,跃动着“科技自立自强”时代精神的生动实践。

这些精神看似各有侧重,实则一脉相承:许振超的“争口气”、王进的“向光行”、张连钢的“自主创”,本质上都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是“不服输、敢超越”的民族精神,更是“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丁秀胤的书写,让这些精神从具体事迹中生长出来,成为可感知、可传承的力量。

情感所织,英雄大爱有血肉

好的报告文学,要让英雄“立得住”,更要让英雄“活起来”。丁秀胤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既写工匠的事业,更写他们的内心、家庭与生活,让“大国工匠”有了烟火气与血肉感。

他写王进的“隐忍与温情”。为不让母亲担心,王进一直隐瞒从事带电作业的事实,直到2011年央视直播世界首次±660千伏带电作业——“母亲在电视上看到他,脸色苍白抓住他的手:‘你要是有三长两短,我可怎么活’”。丁秀胤没有回避这份矛盾:王进既愧疚又坚定,“我选择这行,就没什么可后悔的”;母亲虽担忧,最终却选择理解。这种“牵挂与支持”的双向奔赴,让“英雄”有了软肋,也有了铠甲。他还写王进的“平凡心愿”:“20多年爬2000多基铁塔,最想的是作业后能平安回家”——这份朴素的愿望,让“世界第一人”的光环下,是一个儿子、丈夫、父亲的真实形象。

他写许振超的“生活滋味”。从最初42元工资“给家里一半”,到实行计件工资后第一次拿七八十元“实现大红肠自由”,却“只吃了三分之一”;从住9平方米阴冷小屋“撒石灰防潮”,到搬进52平方米宿舍“兴奋地翻跟头”,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让“大国工匠”有了普通人的喜乐。丁秀胤还写他带徒弟的“严与暖”:对徒弟说“‘没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却又手把手教技术——这种“严在技艺、暖在人心”的传承,让工匠精神有了温度。

他写郭凯的“成长与感恩”。这个德州农村娃因父亲重病辍学打工,在天津搬砖“一天5000块,筷子都拿不住”,却因看到许振超的故事投奔青岛港。丁秀胤特写他的“初心”:看到清舱师傅汗流浃背,便“每天练上万次操作”,把清舱残留从30厘米降到3厘米;带徒弟时“用3D动漫讲技术”,徒弟高磊在比赛中超越他时,他比自己夺冠还高兴。这些细节让“7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光环下,是一个“从小学徒到大国工匠”的真实成长轨迹——奋斗改变命运,感恩传递力量。

这些书写没有削弱英雄的光芒,反而让他们更可信:他们会怕、会累、会牵挂家人,也会为一点甜满足。丁秀胤的人文关怀,正是让“大国工匠”走下“神坛”,成为每个人都能感知、能学习的榜样。

雕龙所需,诗性语言见功力

丁秀胤的作品打破了“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的刻板印象,他以散文诗作家的素养,将诗性语言融入叙事,让工业题材有了文学的灵动与张力。

他善用意象勾勒场景,让“硬环境”有“软表达”。写许振超初到港口的劳动:“卸铁矿石时,码头染成红红的一片,一个班下来,跟戴着面具的牛魔王似的;卸面粉时,码头又变成白花花的世界,人也成了‘白头翁’,不知道的以为码头四季飞雪呢”。用“牛魔王”“白头翁”的比喻,既写实又生动,让艰苦的劳动场景有了画面感;写王进带电作业的环境:“215米的黄河高跨杆塔,相当于70层楼,风在耳边呼啸,导线像随时会断裂的琴弦”,以“琴弦”喻导线,既突出危险,又赋予画面诗意。

他善用细节传递情感,让“硬故事”有“软温度”。写许振超攻克电路模板:“用玻璃支架架起模板,下面安100瓦灯泡,强光下绘线路,眼睛模糊了就用冰箱里的毛巾敷”——“冰箱毛巾”的细节,藏着他的执着;写王进抢修后的疲惫:“从铁塔下来,倚着塔基喘气,像被抽干了力气”,一个动作胜过千言;写张连钢团队攻坚:“办公室的灯十点前没熄过,ECS攻关小组在长兴岛封闭100天,找到故障源时,40人一齐欢呼”,“欢呼”的瞬间让艰辛有了回甘。

他善用哲思升华主题,让“硬叙事”有“软深度”。写王进的成长:“从技术小白到世界第一,高光背后是汗水与泪水的隐忍,是直面生死的义无反顾”;写许振超的传承:“‘卡拐’是青岛方言,就是横平竖直,做人做事都得这样”;写张连钢的信念:“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走自立自强之路”。这些句子既有思想力度,又有文学质感,让报告文学跳出“记录”的局限,有了精神穿透力。

从《好工人王为民》到《王进:带电作业世界“第一人”》,丁秀胤的创作始终与工匠同行、与时代同频。他以“工匠精神”打磨书写——如工匠对待产品般较真细节、追求极致;以“诗性艺术”点亮叙事——让硬核题材有温度、有张力。

这些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大国工匠留下影像,更在于让“工匠精神”可感可学:当读者看到许振超在粉尘中绘电路图、王进在高压线上坚守、张连钢在实验室里攻坚时,便会懂得:工匠精神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每个普通人“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信念。这正是丁秀胤创作的初心——以文字为桥,让工匠精神走进更多人心里,成为时代的精神火种。由此,我们有理由向这位“文学工匠”致敬,并抱有更大的期待。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