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沂蒙的文学答卷
■厉彦林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沂蒙壮歌》(山东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那就是“报恩沂蒙父老乡亲的文学答卷”。它表达出我的创作初衷,表达出我对沂蒙父老乡亲的深切真情与热爱。
爱很温馨,也很玄妙。它融化在血液、骨头和心灵里,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沂蒙壮歌》面世。这是我这个沂蒙子弟,献给党的生日礼物和知恩、感恩、报恩沂蒙父老乡亲的文学答卷。
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作为全国著名的根据地之一、抗日杀敌的坚固堡垒,素有“华东小延安”的美誉。“红嫂”乳汁救八路军伤员的大爱故事感天动地,闻名海内外。“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时俱进的鲜活样本。沂蒙革命老区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步入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新世纪、新时代,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它奏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壮丽凯歌,谱写下令人振奋和鼓舞的精彩华章。
故乡和亲人是我创作的原点和起点。沂蒙这片热土和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民,是我讴歌的母体、主体。沂蒙革命老区因交通不便,生产长期落后、民众生活困苦,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和百姓的命运。我怀着敬畏之心、报恩之意、感激之情创作完成《延安答卷》,接着就心无旁骛地投入《沂蒙壮歌》的创作。为了全方位、全景式地书写和讴歌沂蒙山这座彪炳史册的革命山、英雄山的前世今生,我跑遍了沂蒙革命老区的6市18个县,以及在山东根据地初创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抱犊崮地区,现场调查了代表临沂市乡村振兴成果的田园综合体和部分脱贫村。
作品以“虔拜沂蒙山”开头,以“江山如画”收尾,主线是沂蒙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扬和传承沂蒙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又铺开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歌颂的主角是普普通通的沂蒙群众,揭示出沂蒙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集体自觉。我钦佩、感恩和尊崇沂蒙人民和沂蒙精神。每每踏上沂蒙大地,我就心生敬畏感和偎依感,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一切,都让我心潮澎湃。
创作中,我注意用平民视角、百姓语言,既讲述感人肺腑的人物和故事,又注意梳理历史脉络,呈现平实的道理,既与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一致,又切合客观现实,努力增加立体感、现场感和鲜活感。到临沂来的人都夸赞“沂蒙山区的变化超乎想象”,沂蒙山区实现脱贫、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奥秘在哪里?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国家政策支持和沂蒙人民的艰苦奋斗。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沂蒙山区人民深知“思想观念不变,一切都白干”,因而把解放思想、转换脑筋作为修路的“当头炮”。思想通了,一通百通。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我注重把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有机糅合,在追寻追忆中追问,在艰辛酸楚和细微深处寻觅人性力量,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展陈着200多位红嫂的感人故事,每位红嫂都是一部书。“沂蒙六姐妹”是英雄的红嫂群体。当年蒙阴县野店乡烟庄村的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孟良崮战役期间,自发组织起来,积极支前,凑军粮、做军鞋、运送弹药、护理伤员,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亲历过战火的红嫂被世代铭记,一代代新“红嫂”蓬勃涌现。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打赢脱贫攻坚战怎么能少了我们”。曹淑云、刘加芹、于学艳、林西臻、牛庆花、王洋,她们自觉加入脱贫攻坚的队伍,成为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她们铭记党的恩情、不忘众乡亲,用点滴努力汇聚出人间大爱。她们是我们这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虽然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甚至多数曾经是贫困群众,论个人财富和致富能力都很普通,但都是脱贫路上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拼搏者、奋斗者和希望的点燃者,她们的思想境界、胸怀格局和助人为乐的大爱情怀,令我敬佩、敬重。
巍巍沂蒙山、滔滔沂河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拨动心弦,在深情吟唱时代变迁、百姓美好生活的乐章,诉说这片红色土地上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新故事。因为作品是纪实文学,创作中,我力求自己亲眼见、亲耳听、直接考察,深入思考和判断,凝聚笔端的每个时间、地点、人物、姓名、过程都力求真实准确。我在搜集挖掘素材过程中,自觉接受着再教育,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洗礼。我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每次跨进农家院,好似遇见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如久别重逢一般,知心话说不完。在田地里,我可以拿起农具干活;遇见抽烟的大爷大娘,我忙着递烟点火;他们递给我凳子我就坐,端给我水我就喝,甚至留我吃饭,我也不客气。走进滚烫炽热的生活实践,走进熟悉又陌生的沂蒙人家,聆听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时常热泪挂腮,感动不已,时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创作中,我坚守文学的审美特性和温暖情怀,坚持人民视角和人民语言,笔随心走,努力为时代、为父老乡亲留下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心灵赞歌,以普通百姓喜欢读、读了能共鸣为追求。我是地道平常的沂蒙子弟,沂蒙精神的红色血脉已深深融植入于我的生命。我会以饱满的热情,继续为沂蒙鼓与呼,为沂蒙乡亲倾心写作,不负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