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诗词激发戍边壮志
■黄宗兴 通讯员 纵 恒
新疆军区某团开展诗词分享会活动,激发官兵戍边热情。图为活动现场。刘帅博 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近日,在新疆军区某团组织开展的军旅诗词大会上,副连长蒋明清又一次登上讲台。从战士到副连长,蒋明清一直扎根边防,多次参加该团举办的军旅诗词大会。他说,自己最喜欢的军旅诗词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朗诵这首词时,仿佛感觉自己在与古代边关军人进行心灵对话,对戍边守防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传统军旅诗词,虽然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字里行间依然涌动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和报国之志,是中华优秀军事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该团领导说,“蕴含在传统军旅诗词中的深厚战斗底蕴和家国情怀,让驻守边疆的我们从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
近年来,该团广泛收集、整理传统军旅诗词,定期利用文化学习时间,组织官兵开展赏诗词、诵诗词活动。今年年初,该团新兵刚下连便奔赴高原驻训。出征仪式上,某营干部彭海勇激情吟诵了唐代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那一天,我听着这首诗,看着战旗猎猎,想象着一支军队在寒风呼啸的夜晚顽强行军、在恶劣环境中英勇战斗的场景,觉得热血沸腾。”新兵王志超说。
以诗励志,如潺潺流水滋养兵心;古诗新读,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该团的一系列实践,是新疆军区部队运用传统军旅诗词砥砺官兵戍边报国意志的一个缩影。这些年,为了更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军事传统文化,该军区积极倡导各单位因地制宜开展“诵军旅诗,励戍边志”活动,鼓励官兵登台朗诵传统军旅诗词,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他们还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将传统军旅诗词搬上网络,在网上打造“诗词文化广场”等平台,方便官兵学习。
如今,该军区有的部队把军旅诗词刻在石头上、印在展板上,融入营区文化氛围布置;有的部队将一些军旅诗词编创成现代歌曲,组织官兵传唱。还有很多官兵尝试创作诗词,将训练场上冲锋拼搏的身影和坚守边关的故事,融进一首首新创军旅诗词中。
驻守在阿拉山口的某边防连官兵,积极将古诗词故事排成话剧、谱成歌曲进行表演,以古代边关将士的家国情怀感染当代戍边人。“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前不久,在一次诗词分享会上,指导员宋洪宝将左宗棠临危受命、抬棺入疆的故事编创成情景剧。演出中,他吟诵清代诗人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讲述左宗棠在西征之时,带领将士广泛植树、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故事。生动的讲述,受到官兵广泛好评。
前不久,某师奔赴雪域高原开展训练。该师某连官兵在业余时间参与了蒋明清所在边防连组织的“赛诗会”。活动中,该连指导员肖立睿和蒋明清一起,带领官兵在古代战场遗址前,吟诵经典军旅诗词。“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那声声朗诵,饱含金戈铁马的英雄意气,久久回荡在大漠边关。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4年4月11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