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宋澄:“党的工作就是我的需要”

来源:中共烟台历史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2-11-13 09:37:41

宋澄(1910—1941),原名宋夕奎,山东省文登县黄山村人(今属荣成市)。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文登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是天福山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是胶东抗日武装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41年病故于鲁南抗日根据地。

少年时代的宋澄,目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十分痛恨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1921年,他进入黄山高级小学读书。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到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软弱无能,丧权辱国,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史实,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决心投身革命,救国救民。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也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所以他怀着救国的强烈愿望,在校加入了国民党。

1928年,国民党在文登公开活动后,宋澄到农民协会任干事。此时,他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发动群众反对苛捐杂税。他在黄山村串联老同学宋淑三等,组织起农民协会,领导会员和群众开展了对“税狗子”和土豪劣绅的斗争,把设在黄山村征收牲畜税的包商机关人员赶跑。宋澄领导农民协会夺了公田的掌管权,将官荒公田无偿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但是,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对和镇压。他逐渐认识到,国民党的所谓“救国”“革命”“平均地权”“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统统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骗人勾当。从此,他开始寻求革命真理,寻求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0年,宋澄毅然离开家乡,到烟台省立八中求学深造。在这里,他接触到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秘密学习了不少马列主义书籍,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信念。不久,便被吸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1年夏季,宋澄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以国民党员的公开身份,打入国民党文登县党部任青年干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这期间,他以“侦缉不法分子”为名,深入到农村、工厂、学校、邮局等处,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的组织。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觊觎山东。当时,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多方限制人民的抗日爱国行动。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群情鼎沸,怒不可遏。宋澄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进行抗日救国宣传。10月底,他和文登中学进步教员钟平山等,在文登中学组织起“三一读书会”,利用这一合法组织,揭露蒋介石的卖国反共政策,宣传共产党救中国救穷人的正确主张。12月下旬,他发展了江先政、王本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建立了文登县第一个党小组,由他任组长。自此,文登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领导核心。

“党的安排就是我的理想,党的工作就是我的需要”,这是宋澄的格言。1932年春,宋澄接受组织的派遣,到北京门头沟煤矿开展工运工作。当时,环境非常恶劣,党的经费没有保证,反动派又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宋澄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机警沉着的工作作风,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为党工作。残酷的斗争,磨炼了他的革命意志,也增长了他的聪明才智。

门头沟煤矿的矿主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有许多工人被矿主活活地打死,工人生活无保障,生命受到威胁。宋澄在此经过艰苦的工作,周密地组织和领导了工人的罢工斗争,并取得了胜利,迫使矿主给工人增加了工资。工人高兴地说:“矿主欺软怕硬,有宋澄在,就有工人的出路。”

1933年3月,共青团山东省委遭到破坏,宋澄受中共北方局的委派,去济南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7月,由于叛徒告密,他不幸被捕,判刑7年,被监押在国民党第四监狱——青州监狱。由于突然被捕,宋澄没来得及销毁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而笔记本上记有团省委个别工作人员的姓名、住址,特务们靠这个线索逮捕了一个工作人员,并据此人口供又逮捕了数人。这件事给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此,宋澄痛心疾首,自责甚严,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身陷牢笼的宋澄坚信共产主义,在狱中也时刻不忘党的工作。他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创造出敲墙壁互通情报的暗语信号,打通了“犯人”间不能接近的障碍。他与同时被捕的张恩堂、田海山等成立了狱中党支部,并主编了《难友》刊物,在狱中宣传党的政策,鼓动难友坚持斗争,迎接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

在狱中,宋澄曾多次遭到敌人的酷刑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顽强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革命气节。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国民党政府迫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压力,不得不释放关押的“政治犯”,宋澄也获释出狱。出狱后,他直奔泰安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取得了联系,接受了回胶东发动武装起义的任务。

宋澄回到胶东后,立即参与了胶东特委的领导工作。他和理琪、林一山等同志一道,积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经过充分准备,1937年12月24日,胶东特委在天福山举行了武装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宋澄任“第三军”第一大队政委。天福山起义后,按特委的指示,宋澄和于得水等同志带领一大队西上进行抗日宣传。每到一处,宋澄亲自讲演,宣传革命真理,并组织同志们写标语,教唱抗日歌曲。经过广泛的宣传,人民群众的斗争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纷纷报名参军抗日,使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第三军”的发展壮大,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惊恐不安。他们窥测时机,企图消灭这支蓬勃发展的人民武装。12月30日,当宋澄、于得水带领“第三军”第一大队在文登县老三区的岭上村进行宣传时,被国民党文登县长李毓英的反动武装所包围。宋澄对敌人晓以大义,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口号。李毓英谎称要和“第三军”第一大队进行谈判。为了避免武装冲突,保存革命力量,宋澄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带领29名代表前去谈判。但李毓英背信弃义,将“第三军”代表全部逮捕,宋澄再次入狱。事后不久,在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的压力下,敌人只好无条件地释放了宋澄等人。

宋澄出狱后,马上回到“第三军”总部。1938年2月12日,宋澄与理琪、林一山等同志一起,率领“第三军”攻打被日伪占据的牟平城,打响了胶东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攻克牟平城后,“第三军”第一大队撤往城东南三里路的雷神庙休整。当理琪、林一山、宋澄等领导同志正在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时,遭到驻烟台日寇的包围,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中,宋澄多处受伤,右胸穿进了一颗子弹。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与理琪、林一山等同志一起指挥战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宋澄指挥队伍胜利突出重围,保存了革命力量。

1938年4月,宋澄和其他特委领导一起,率领“第三军”西上蓬、黄、掖与兄弟部队会合。9月18日,“第三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宋澄任“第五支队”政委。此后,他和其他同志一道,率领这支部队转战胶东大地,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为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宋澄为党勤恳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奋战,终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41年病故于鲁南抗日根据地,终年31岁。宋澄过早的逝世,是山东党和军队的一大损失,人们无不为之悲痛。中共山东分局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分局书记黎玉致了悼词,给他以高度的评价。胶东《大众报》还在头版发表了《学习青年革命职业家——宋澄同志》的悼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