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泉,字仲苍,又名宝全,1901年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一个较富裕的家庭。父亲张宗厚在三原县城开杂货铺,常到四川做生意;母亲是四川人,早年去世。
张宝泉小时在本县上小学,1915年入源渭北中学,半年后,转学至西安省立三中。五四运动后,他产生了追求新生活的理想,遂于1920年联络堂弟张仲超(革命烈士,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等同学数人,赴天津,考入南开中学,插班二年级。
1922年,张宝泉加入了陕西旅京青年的进步组织——共进社。在南开,与陕西同乡武止戈、屈武、刘尚达等,发起创办进步月刊《贡献》,曾积极为《共进》、《贡献》杂志投稿、捐款。
1924年上半年,张宝泉在南开中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曾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组织工作。和于方舟、邓颖超等一起指导天津各校学生的革命活动。7月,由党组织指派,和武止戈等由天津乘船赴苏联,进入东方大学学习。
1925年6月,党根据国内斗争的需要,调一批同志回国工作。6月27日,中共旅莫支部召开会议,将张宝泉、郭隆真等12名团员转为候补党员。张宝泉被调回国后,分配到中共中央机关,先从事工人运动,后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工作。
1927年7月,中共中央着手从武汉撤回上海前,曾派一批同志前往上海做准备工作。张宝泉、何叔衡等四人,是最早被党中央派回上海建立地下交通工作,并为中央机关物色办公地址的同志。这时,是上海正处于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四一二大屠杀后的白色恐怖仍在继续。特务横行,警察遍地,反动气焰嚣张,党的地下工作困难重重,危险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张宝泉为建立党内交通线和保证党中央的安全而日夜奔波操劳。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国民党反动派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中共中央被迫迁回上海,转入地下活动。
1928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局主任罗亦农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
罗亦农是中共的重要领导人,是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在上海有很大的影响。他被捕的次日,上海报纸就传出消息。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新军阀认为:“首要已擒,共祸可熄”,正欲趁此一网打尽中共在上海的秘密机关。
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身为中共中央内交主任的张宝泉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马不停蹄地在各秘密机关之间穿梭。他先找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通知了编辑郑超麟。郑超麟给他换上了自己的黑色大衣。改装后,他又赶到周恩来处送情报。得知周恩来已安全撤离,他放心地离开,又沉着地前往别处。不料途中,忽然遇见外国巡捕“抄靶子”(就是突然封锁某一路口,搜查过往行人)。张宝泉来不及转移身上的文件,不幸被捕。
巡捕房在张宝泉身上搜出许多党内重要文件,断定他来历不凡,把他当作“奇货”,想急于获得更多的东西。威逼利诱无结果,严刑拷打也不能使他开口。兽性大发的敌人搬出了叫做“九尾猫”的刑具,据说这种刑具可以使受刑人产生极度的痛苦,而不会立即毙命。但是,在张宝泉的面前,这种刑具也失去作用。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钱大钧,听说巡捕房捕到这么一个“奇货”,便亲自出面要求引渡。张宝泉遂被引渡到龙华警备司令部。
在龙华,张宝泉遭到更加残酷的毒打,皮鞭打得他全身血肉模糊,两条腿被打断。他几次昏死过去,敌人又用冷水泼醒。但他紧咬牙关,怒目而视,回答敌人的只有一句话:“不知道!你们休想从我嘴里得到什么有用的东西!”狱中的难友看到这种情况,没有一个不为之感动流泪。
敌人在这个铮铮铁骨的共产党人面前终于无可奈何,于是把张宝泉拖到院子里,打过200军棍后,又用盒子枪在他身上连击七枪,三把刺刀挑起他的尸体,扔出龙华监狱那高高的围墙。年仅27岁的张宝泉就这样壮烈牺牲了。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张宝泉烈士的家乡陕西三原县为他修建了墓地。
周恩来、邓颖超曾多次回忆到张宝泉烈士,邓颖超曾心情沉重地说:“他死得很勇敢,是我党的一位很好的同志,我们应该怀念他”。
(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