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民,名国谟,字钟鼎,1901年7月8日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郑河棚碾子湾(原属河南罗山县)一个清贫的乡村教师家庭。父亲郑元熙,号竟成,为人正直,一生教书。母亲熊氏,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
郑新民自幼读书聪明勤奋,家庭不能供给他外出读书的费用,破格受到宗族祠堂公款津贴。1920年春毕业于旧制高小罗山第一高等学堂乙班。其后就读于信阳师范,没有毕业,1925年结业于开封国民师范。
郑新民青少年时代,正处在祖国忧患深重,世界风雷激荡的大动荡时期。他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接受革命思想,他耳闻目睹广大贫苦工人、农民挣扎于饥饿死亡线上,加深了他对旧世界的愤懑和憎恨。在罗山、信阳读书期间,他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参加党领导的各种外围组织的活动,他和尚伯华、陈孤零等一批进步同学,在罗山县城霍尚公祠举办学生假期补习班,出版石印“三日刊”,积极传播科学与民主思想,宣传反帝反封建主张。
1925年郑新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他和尚伯华、陈孤零在罗山开辟工作,三人同在罗山县城第一完全小学教书。学校反动当局发现他们一起进行革命活动,予以解雇。此后,郑新民在罗山境内的万店弯塘埂、唐店石家湾、潘新店、塔里、宣化店、郑河棚等处教书;还到过武汉、山东、西安等地。宣化店地区的教师王士俊是党员,郑新民和他密切配合,开展党的工作。他经常以探亲访友为名,往来于宣化店、罗南各地,联络同志,发展党员,调查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考察山川地理形势,建立活动据点。
经郑新民、王士俊的发动培养,弯塘埂郑家畈、李园、黄吉、董家湾等一批农民积极分子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在东峰庵建立了宣化店地区,也是罗山县全境内的第一个党支部,郑新民任支部书记。从此,中国共产党在贫困苦难的罗南山区点燃了革命火炬。
党支部成立后,郑新民接着在宣化店地区建立农民协会。1927年初,郑新民还到过三里城帮助当地同志开展农会工作。当地农民运动遭到反动派破坏,郑新民又回到宣化店地区。此时光山殷区农民运动领导人熊少山,在苏河李冲教书。此地离郑新民家不远,他们两人经常互相访问,交流农民运动经验。
1926年9、10月间,北伐军攻克汉口、武昌,11月控制鄂东,并向安徽、河南推进。董必武在武汉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到鄂豫边各县开展工作,使这些地区的革命群众运动得到很快的发展。1927年3月,在西起卡房,东至福田河,长达百余里的鄂豫边境线上,爆发了黄麻农民革命武装与光山地主豪绅“红枪会”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双方共计有十多万人参加。同时,在孝感、黄安等县,出现了以鸟铳、大刀为武器的农民武装。邻区发生的这些重大事件,使郑新民初步认识到农民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湖北省农民代表大会和河南省农民武装代表大会同时在武昌召开,毛泽东接见了两个会议的代表并讲了话,这两个会议的精神,使郑新民对农民运动和农民武装问题,获得了进一步的明确认识。这期间,郑新民曾带领农民和学生队伍在宣化店街上游行示威,在天主教堂门前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吓得外国神父连夜逃走。
1927年4月、7月,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对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运动进行血腥的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罗山县城党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反动派在宣化店邻区吕王城河边,一次就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20多人。在革命低潮时期,郑新民没有被嚣张一时的反革命气焰所吓倒,他转入农村,领导宣化店党组织深入发动农民群众,坚持斗争。
9月,豫东南八县党代表会议在宣化店召开,传达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决定成立豫东南特委,加强党对这一地区革命运动的领导。郑新民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他向宣化店党员传达了这次会议精神,决心在宣化店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这年秋,在黄安箭厂河从事革命活动的吴焕先到宣化店李园,与郑新民、甘元景会见,就当时开展地方革命运动问题交换了意见,建立起宣化店和黄安党组织的联系。以后通过各种渠道,黄麻北部、光山南部、罗山南部相邻地区的革命运动,逐渐出现了汇合的趋势,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1927年10月,郑新民首次在郑河棚创办了一堂“黄学”。“黄学”是“红枪会”的一个流派。郑新民利用这个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群众团体作为掩护,着手建立革命的农民武装队伍。
与此同时,王士俊在坞子铺、甘元景在黄吉,同时也各办一堂“黄学”,郑新民常去交流。
1928年春,郑新民推广他办第一批“黄学”的经验,派出大批党员和干部,分头到宣化店地区各乡村去倡办“黄学”。到6月底,宣化后党组织掌握的“黄学”,已发展到20多堂,会员700多人。
在发展“黄学”的同时,郑新民注重发展党的组织,先后吸收了几十名新党员,在坞子铺、黄吉、刘家冲、宣化店、新店、唐店、青山店、万店、桂店、陈望楼等处建立了党支部。
8月,黄麻党组织和工农革命军第七军领导人在柴山堡尹家咀召开会议。这次会议研究建立鄂豫边根据地,扩大武装割据局面等问题,决定成立宣化店工委和罗山县“红枪会”指挥部,统一领导罗南各地的革命运动,任命郑新民为宣化店工委书记兼罗山县“红枪会”总指挥。
为贯彻尹家咀会议精神,郑新民经常带着一队便衣武装人员,到处串连发动群众,打击反动分子,筹集经费,征收枪支武器,广泛建立“穷人会”、“农民小组”、发展党员,扩大“黄学”;分化瓦解反动的“红枪会”、“联庄会”、“琉璃会”;领导群众抗租、抗粮、抗捐、抗税、抗债;捣毁李园税卡,镇压了李园反动地主李春甫,处决了国民党退职营长甘义之,将黄吉、李园、郑河棚一带村庄建设成为准备武装起义的基地。
宣化店是罗南重镇,扼鄂豫边境交通要冲,有公路南通武汉、北达信阳,水路载货木筏通淮河。镇周围城墙长四里多,城里有一道子城,几十家商行,贸易活跃,财税富饶。国民党罗山县政府在这里设置派出机构摄理政务,更有“光山、罗山、正阳三县百货征收总局”(俗称税卡)设在这里,专事搜刮钱财。
1928年10月,宣化店税卡准备将搜刮积聚的大宗现款送往罗山县城。郑新民获得这一情报后,当机立断,决定袭击税卡夺取税款供革命事业需用。他派李清白和尚以化缘为名,向税卡炊事员潘德福探明税卡内部情况。同时派人与边区红军特务队取得联系,通知宣化店“黄学”武装、卡房革命农民武装,抽调140人集中在仰天窝待命。夜里,他们留一部分人留在城外接应,一部分人潜入城里,对商团武装营房大门实行火力封锁,派遣精悍的突击队员翻墙越屋进入税卡,发起袭击,击毙四人,重创局长路章,夺枪五支,缴银洋二万元。随即不露形迹地绕道西门撤退。所缴银洋,大部分上交给边区,留下少数买枪充实宣化店革命武装力量。
1929年6月,在徐向前指挥下,郑新民率宣化店部分“黄学”武装,配合边区红军和卡房革命武装,镇压了卡房的林用之和黄士冲的黄吉安两名反动分子,扫除了卡房和宣化店两块根据地之间的障碍。
6月下旬,郑新民再次率领农民武装,配合边区红军打退了河南、湖北的罗霖、李邦克两股敌军对鄂豫边区的“会剿”,促进了各地的武装起义。
7月1日,郑新民以筹集办学经费的名义,在宣化店开办“醉仙楼”酒馆,在馆内设置党的秘密联络站和党领导的“红枪会”指挥部,作为武装起义的领导机构。
这时,宣化店地区党组织掌握的“黄学”已经发展到80多堂,会员2000多人;还有秘密的“穷人会”、“农民小组”的成员,几乎遍布于宣化店地区所有的城镇和乡村。郑新民经过周密布置,首先消灭了一批宣化店地区罪恶昭著的反动分子,处死了第三次组建的宣化店商团的团长郑麻五。反动的“红枪会”和民团为反“会剿”的胜利所震慑,不得不龟缩隐藏。郑新民把握这个有利战机,决定领导农民举行武装起义。
8月13日,王家河几名穷家妇女、孩子在地主的田里拾稻穗,遭到枣林岗地主李启胜的辱骂、驱赶。郑新民知道这件事之后,立即布置王家河“黄学”教师王彩亭,利用这次事件,发动农民起来向地主进行斗争,并通知各乡党组织和“黄学”武装准备策应。
第二天,王家河一群穷家妇女、孩子又到地主的田里去拾稻穗,李启胜带着狗腿子赶到现场,开口就骂,动手就打。拣谷的妇女、孩子一面还击,一面大声呼喊:“救人呀!土豪欺侮穷人啊!”枣林岗的大群农民闻声赶来,围拢上去要揍地主。李启胜逃跑回家,连夜派人到潘新店,把在那里教书的儿子李春阶叫回家商讨对策。
第三天,李春阶在“醉仙楼”大开筵席,邀请地方知名人士来评理,企图通过上层活动来压服枣林岗农民。郑新民也在被邀之列。宴会上,有人劝李春阶息事宁人为上。李春阶仗着自己是“联庄会”头目,与宣化店天主教堂神父关系密切,在罗山县衙门有后台,气焰嚣张,强词夺理,狂叫要惩办枣林岗肇事农民。郑新民拍案而起,指斥李春阶父子对穷人拾一点稻穗救命,也大兴问罪之师,实在是为富不仁。李春阶也拍桌和郑新民闹起来。这时,被李启胜打骂的王家河拣谷妇女,来到宣化店街上喊冤,成群结队的枣林岗农民,拥到“醉仙楼”门前,要求征办不法土豪劣绅李启胜、李春阶父子。郑新民声明支持农民的正义要求。李春阶怯于群众声势,当众表示“愿意悔过”,保证拿出700元银洋赔偿给被打骂的农民,作为生活、医药费用。
李春阶脱身之后,没有赔款给受害农民,而是乘夜逃到罗山县城进行诽谤诬告,“敦请”保安团开往宣化店“剿平匪乱”。
8月19日,罗山县保安团头子刘善甫,带领100多人枪气势汹汹赶到宣化店,企图捉拿郑新民等人,镇压枣林岗农民。
这些情况,郑新民已派人侦察到了,做好了对付敌人的准备。就在刘善甫带兵进入宣化店前十多分钟,郑新民才和郑墨林一道离开宣化店。
当天夜间,宣化店地区的70多堂“黄学”武装,共计1500余人,统一行动,包围了宣化店。次日拂晓,一声炮响,“黄学”武装队伍在红军特务队的带领下发起冲锋。喊杀声、锣声、鞭炮声、土枪土炮声响成一片,震动天地,操持各种武器的人群,象潮水向城里勇猛推进,刘善甫及其喽罗胆战心惊,狼奔豕突,溃不成军,各自逃生,起义农民缴获刘善甫坐骑的白马一匹,步枪两支。旗开得胜,群情高昂。
接着“黄学”武装进入宣化店,对市民秋毫无犯,列队示威后,随即开往枣林岗,抄没了李启胜家财,分给贫苦农民。李启胜全家已于夜间逃往黄安县城去了。随后郑新民率“黄学”武装歼灭沙铺民团,就地镇压其头目刘腊肉友;打败坞子铺刘修斋、刘绍炎民团,把他们赶到姚畈去了,然后回师宣化店击毙联庄会头目王捻眼,摧毁河西杨家湾地主赵世泉的炮楼。
起义后,党的干部,“黄学”武装,工人、农民的代表共20多人,在仰天窝开会决定:成立罗山县革命委员会,各乡成立农会,代行政府权力,“黄学”改为赤卫队;成立罗山革命军事指挥部,郑新民任指挥长。
宣化店根据地的建立,与黄麻北部、光山南部、孝感北部汪洋店几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为鄂豫边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宣化店起义后,郑新民领导赤卫队,与宣化店南部的刘修斋、刘绍炎、夏永约民团,进行了反复剧烈的战斗,将他们击溃。
9月,驻信阳的国民党保安部队侯强武一个团占据宣化店。罗山县刘善甫保安团同时进犯宣化店乡村根据地,烧毁李园、郑河棚十多个村庄的100多户民房。郑新民组织群众进入大山,指挥赤卫队袭扰敌军,迫使敌军撤退。
同月,光山苏家河“红枪会”2000多人进犯宣化店根据地,郑新民指挥赤卫队500多人,集中隐蔽在宣化店东边的大山上,有黄安来的十多名红军支援,对进入伏击圈的敌人发起猛烈冲击,毙敌80多人,活捉一名姓罗的民团头子。
1930年4月,驻河南敌军岳维峻部张万信一个团,占据宣化店,并向东搜山。光山、罗山白区各地的民团、红枪会数千人,同时配合进犯。郑新民指挥赤卫队,在一连红军支援下,奋起抗敌,歼敌数百人。月底,郑新民率领赤卫队转到外线作战,攻打余河、夏店,与红一师主力军会师,联合攻打占据宣化之敌。徐向前指挥主力红军300多人攻城,郑新民在宣化店城外的银山项、佛爷顶配合作战。敌张万信部夜遁。
6月,光山、罗山白区各地民团、“红枪会”上万人,漫山遍野而来,分几路进犯宣化店根据地。郑新民这时率领赤卫队在外地作战,留守的赤卫队,在神灯寨、张墩、李园至黄吉峡谷奋勇抗击敌人,歼敌200余人。
8月,杨万店地保鸣锣传呼,召集民团,“红枪会”到宣化店“打党”。地下党及时送来情报,宣化店革命武装在南岗设伏待敌。大败陈子仲、刘甫生、邓寿山、黄子敬民团,毙敌200余人。
10月,姚畈、杨万店刘修斋、刘子万、陈子仲民团1000多人进犯宣化店。赤卫队200人被困于陈家洼山口。留守的子路山暴动起义后组成的“罗北红色赤卫队”这时到达宣化店,打着白旗,伪装成敌军抄到敌后发起猛攻,又逢过境的一连红军,他们也架起机枪对敌扫射。被围的赤卫队见机冲下来,我方对敌三面夹击,大败敌军,追杀十余里,杀敌300余人。
12月,蒋介石策动对鄂豫皖进行第一次“围剿”,国民党第三十师每天以大炮开路推进二、三十里,占据新集后向七里坪、宣化店进犯。郑新民命郑作吾率领罗山独立团星夜从丰店九房沟开赴黄安檀树岗抗击敌军,郑新民率领特务营、赤卫队200余人在宣化店布阵待敌。他指挥部队在东峰庵、张墩、张家冲、大钵岗一线山岭上,与一股敌军展开了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敌军第三十师撤退,郑新民追到宣化店,在草铺里收缴数千发子弹。
宣化革命政权基本稳定后,郑新民即组织力量向西面和北面开辟新区。1930年3月,郑新民率领赤卫队配合红军,进攻姚畈,打开丰店,扫除了当地的反动武装,建立丰王店区革命政权,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警卫部队留守该地。
10月,郑新民率领罗山赤卫队,配合王树声指挥的红一军三十二团,联合攻打丰店的陈家燕窝、观音寨、付家堂三个民团据点。陈家燕窝之敌负隅顽抗,郑新民命令罗山赤卫队战士,每人驮一捆稻草,垒成围城工事往前推进,攻破该寨,民团头子陈秋甫丧命。拔除这三个敌据点之后,丰王店革命政权趋于稳固,宣化店根据地西部边境的紧张局势有了缓和。
同年8、9月间,郑新民组织了子路山、万店、桂店、栗子洼杨店等几处农民武装起义,为开辟罗南新区打开了局面。当敌人忙于将宣化店地区化为一片焦土的时候,郑新民迅速将杨万店地区建成罗山新的革命根据地,在该地夺得大量武器,征集粮食也方便,更有大小鸡笼山依托,便于藏兵用武。1930年9月,罗山各路起义队伍和各赤卫队共1000多人,在宣化店正式组建罗山独立团,郑新民任政委,郑作吾任团长。不久罗山各地的赤卫队又改编为红色野战军第八师,郑新民任师长。
1930年9月,罗山县苏维埃政府在宣化店成立。辖宣化店、丰王店和弦西三个区。
罗山县苏成立后,为了向北发展新的苏区,并解决鄂豫边区的粮食困难,边区特委指示:成立罗北工作委员会,郑新民任委员会主任。他立即带领罗北工作委员会和罗山地方武装主力部队,奔赴杨万店地区,指导罗北地下党组织在罗山城区、青山五里店、周党畈、曾家店等地积极活动。不久,罗山县苏增加了杨万店、潘新店、周党畈三个区。至此,在罗山南部建成了统一的,包括六个区的罗山县苏区。
1931年冬,由于“左”倾错误的迫害,郑新民在河南光山(今新县)被错杀。
郑新民由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功绩卓著,名垂史册,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留下了光辉的形象。
(温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