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清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1-06 15:11

孙德清,原名孙以。又名孙一中,1904年生于安徽省寿县城南棉桥村。他早年丧母,6岁跟父亲孙行方读私塾,10岁入小学,12岁父亲逝世,便停学务农。1923年春节,德清的大哥孟玖的妻兄鲍刚(在粤军当营长)从广州回家探亲,把德清介绍到柏文蔚驻粤皖军司令部当兵。每逢假日,他便到书店里购买书籍,先后买了《三民主义》、《新青年》等一些书籍、杂志。他一有时间便沉浸在这些书刊中。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5月,建立黄埔军校。孙德清成为军校第一期学生。

孙德清入校后恰好同本县人曹渊编在一个分队。五四运动后,曹渊在安徽学生会当过干部,后又到上海学习,既有革命实践经验,又懂得些马列主义知识。孙德清为人忠厚老实,虽终日缄默寡言,但他学习努力,军事操练和各学科成绩都好。曹渊很喜欢他,经常抽出时间帮助他学习马列主义,把他看作兄弟,孙德清更把曹渊看作良师益友。

1924年9月,从法国回来的周恩来,受党中央的委派,11月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为了武装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阶级斗争觉悟,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先后作了《军队的政治工作》、《武力与民众》等演讲,精辟地分析了军队的来源、军队的阶级性、革命军队与反动军队的根本区别。周恩来特别强调:军队是实现理论的先锋,军队要为被压迫人民的利益冲锋陷阵。他的演讲联系学生的实际,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孙德清深受教育。在周恩来的教育和曹渊等人的影响、帮助下,孙德清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有一次周恩来见到孙德清笑着说:“同志们都说你平时静如处女,但愿你在战场上动如脱兔。”曹渊在旁边说:“一中在操练和劳动时,敏捷努力,从不落在人后,动如脱兔,他定能做到”。1924年11月,孙德清在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军校新编教导第一团学兵连任排长。曹渊任学兵连的党代表,连长曹石泉。

1925年2月,孙德清参加了广东革命政府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他作战勇敢,在阿婆、淡水两次战斗中立了功,受到东征军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表场。7月,孙德清提任副连长,并经曹渊和曹石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0月,孙德清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在攻打惠州城的战役中,孙德清自告奋勇加入爬城队,并任小队长。战斗中,他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孙德清调任副营长兼连长,曹渊担任营长。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由于陈独秀的妥协退让,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工作的共产党员一律奉命退出。有人建议,留少数身分没有暴露的党员在一军联系左倾军官,孙德清留在了一军。

1926年5月,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的先遣队,开赴湖南前线。曹渊任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孙德清听到即将北伐的消息,电请曹渊代他要求参加,但没有得到党的批准,经说服,他表示服从,安心留在一军。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9月9日,在攻打武昌城的战斗中,曹渊不幸牺牲。孙德清听到这一消息,悲愤交加,坚决要求到武昌为战友报仇。9月中旬孙德清到汉口,当时武昌还在围攻中。

到武昌前线后,孙德清被任命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他带领全营官兵,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登城。战斗中,他左肩受伤,血流如注。他包扎了伤口,仍然坚持指挥,直到叶挺命令他退出,才于深夜离开战场,被送到汉口一家医院治疗。孙德清住院期间仍然坚持学习,把一册新出版的《共产主义ABC》(瞿秋白翻译)至少读了三四遍。12月中旬,孙德清伤虽痊愈,但健康并未完全恢复,便坚持要求出院,仍回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1927年春,叶挺调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二十四师师长。孙德清提任七十五团团长。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这时,蒋介石勾结夏斗寅,乘武汉空虚进行偷袭,企图断绝北伐军的后方,瓦解国民革命,一举推翻武汉革命政府。

5月17日,夏斗寅发动叛乱,指挥叛军七个团和地主武装几个支队,突然出现于武汉南面约40里的纸坊、土地塘一带。武汉处于紧张状态,一些国民党人惊恐万状,以为武汉陷落在即,准备逃走。在这紧急关头,共产党坚决主张打退叛军,保卫武汉。党派第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汉卫戍司令叶挺率领第七十二、七十五团和中央独立师开往纸坊附近占领阵地,阻击敌人。战斗开始,孙德清率领全团官兵向敌人猛烈冲击。第七十二团团长许继慎在追击中不幸负伤倒下。叶挺师长命令孙德清率领第七十二、第七十五团紧紧追击败军,激战数小时,终于平定了夏斗寅的叛乱,使武汉转危为安。

1927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企图用血腥的屠杀消灭革命。面对大失败后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危机,组织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前,周恩来劝说身体欠佳的孙德清不要参加,而孙德清说什么也要参加,宁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终于获得批准。

起义后,贺龙担任总指挥兼第二十军军长,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朱德任第九军副军长,孙德清仍担任叶挺部团长,后归第九军副军长朱德指挥。孙德清在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的征途中巧妙机智,率部奋战,屡建战功。

会昌战斗是起义军由赣入粤的最后一战,也是关键的一次战斗。会昌守敌是蒋军第八路右路总指挥钱大钧的部队,战斗力较强。钱军驻在城内的极少,大多数在城北约600米的山顶上,准备正面阻击起义军。黄旭初、韦云秋的两个师在起义军后面跟踪追击,距离不过百余里。起义军必须先占领北山顶这个制高点,否则,攻不下会昌,就有处于被前后夹击的危险。因此,朱德副军长发出命令,不惜任何牺牲,要在当天攻下北山头,占领会昌,并命令孙德清团埋伏在洛水西北面作预备队。攻山战斗开始,打得很激烈,起义军炮火压住了敌人火力,正准备发起冲锋,不料这时驻洛水西南的敌军一个团迅猛地向东北推进,以轻重机枪隔河向山下起义军阵地、特别是炮兵阵地猛烈射击,起义部队受到极大威胁。孙德清见状,不待上级命令,即率领全团出其不意,迅速向敌猛冲,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只好泅水逃命,淹死近半,剩下的残敌纷纷缴械投降。会昌大战告捷后,朱德副军长表扬全军指战员,特别提出孙德清机智灵活骁勇善战,迅速歼灭援敌,保证会昌战斗的胜利。

南昌起义军入粤后,分成几路向东江、潮州、汕头前进,准备与海、陆丰等县农民军汇合,夺取广州。第九军二十五师由朱德副军长率领由赣江西岸梅县境内向潮州前进,行到梅县南三河坝,遭到黄绍两个师从后面的追击。朱德副军长命令孙德清团留下阻击黄绍,其他两个团迅速沿着赣江西岸到汕头和大军会师。

孙德清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后,立即召集全团营、连、排干部会议商讨阻击办法,很快得出一致结论:分兵迎敌。并具体详细地布置了作战方案。

10月上旬的一天上午,漫天浓雾还没有消散,敌人一小支步兵从两个方向进入起义军分散埋伏的地带。进到一里左右,看不到一兵一卒,只是有少数农民在劳动。当敌人到达时,农民都静悄悄地走开了。敌军什么也没发现,向三河坝打了一阵排枪,见没有什么反应,于是便有一个营进入起义军分段埋伏区两里左右。忽然哨声响起,手榴弹突然从两侧扔出,炸得敌人顾不得还击。敌前头部突然后转,拼命奔逃,把行列冲得大乱。起义军乘势左右夹击,打得敌人死尸遍地。一营人逃回的极少。

起义军吹起退伏哨声,部队即向两侧隐蔽待敌。敌人炮兵赶到,用排炮向两面射击,把树木土丘打成平地,起义军虽有伤亡,但没有还击。敌人用望远镜观察,无所发现,但不敢向两侧前进,怀疑起义军有增援部队和埋伏。这样相持到当天中午12时左右,敌军大约两个营沿着大路分成三个中队向起义军试探前进,但找不到攻击目标,徘徊迟疑,直到下午才急行前进。

孙德清决定,不顾一切,全力消灭这股敌军。他通知东西和西北面各处埋伏的部队,迅速作好战斗准备。他本人率领一个营和政治大队以及机枪连、特务连,从三河坝北面出发,正面迎击敌军。直到敌人进到距三河坝西面约二里路的地区,起义军各地同时发起冲锋。敌人三面受围,不敢应战,即刻退却。起义军三面迎击,敌人伤亡大半。起义军乘机撤出战场,敌人怕中埋伏,没有追击。部队次日到达潮州,朱德表扬了孙德清,同时也悼念了牺牲的指战员。部队在潮州休息了一天,即向汕头开进。

南昌起义军向广东进发的途中,打败了许多敌人并占领了一些城市。孙德清因昼夜苦战,加之两次负伤,身体很差,朱德令其暂离部队到上海作短期休息。孙德清在上海休息了一个多月。这时周恩来和其他领导人陆续来到上海。周恩来指示孙德清利用当年柏文蔚保送其进黄埔军校的关系,打入柏部开展兵运,待机举行兵变。这时柏文蔚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军长,驻在蚌埠。有一天他到上海,孙德清得知后,便和廖运周同去会见柏文蔚。柏文蔚见到孙德清和廖运周很亲切,他以为孙德清、廖运周没事做,而且是反蒋青年,即提出要他们回寿县帮他办一个学兵团,准备充实第三十三军的下级军官。这是开展兵运工作的机会,孙德清满口答应。

1928农历正月十五日,学兵团在寿县城内成立,孙德清任团长,廖运泽任教育长,许光达和廖运周任教育副官,其他中队长、参谋、教官大部分由共产党指派。不久,遵照中央巡视员尹宽的指示,建立了军特支,孙德清任书记,并参加寿县县委。廖运周、许光达和四个中队长均为特支委员,许光达负责组织,廖运周负责宣传。学兵团全团控制在共产党手中。教材主要是萧楚女、恽代英等人在广州农讲所的讲稿,军训时穿草鞋,仿黄埔军校一套办学办法,同时还组织学员深入农村进行革命宣传。当时口号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贪官污史!”“打倒土豪劣绅!”“反动家庭观念!”还公开骂军阀张克尧。因而,寿县地区形成了一股浓厚的反蒋、反封建的气氛。学兵团招收了500多名有一定文化的青年,编成了入伍生总队。下设两个大队,学员全是徒手训练。通过训练和教育,学员们提高了阶级觉悟,其中不少人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整个学兵团军容整肃,士气高昂,是一支新型的军队。孙德清加紧训练学兵团,常和县委负责人联系,计划在5月份暴动。由于他们宣传工作过于激进,有人向柏蔚文告状,说学兵团可能要赤化。柏文蔚便把孙德清的职务撤销,派其亲信孙伯超任团长。以后孙德清专门做县委工作,经常与县委书记王影怀、组织委员薛卓汉等在一起。不久,柏文蔚来寿县,要缉拿孙德清、廖运周等人。他们离开寿县城而转移乡下,开展农运工作。后来柏文蔚又写信给孙德清、廖运周、许光达,企图拉拢。他们没有上当。为了保住革命力量,薛卓汉、孙德清、许光达、廖运周等还召开了县委会议,决定所有党员退出学兵团,转入地下活动。孙德清和许光达赴上海进党中央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

1929年9月,孙德清在训练班结业,党中央把他和许光达派到洪湖地区组建红军。这时他由原名孙一中化名为孙德清。同年11月,中共鄂西特委在横沟市召开监利、石首、江陵等县的县委联席会议,孙德清和许光达都前去参加。会上,孙德清把在中央军事训练班学习时所了解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中央关于建立红六军的指示,向到会的人员作了传达;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报告了鄂西地区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立的情况。到会的人都为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革命武装的壮大而兴奋。经过大家热烈讨论,特委决定把洪湖地区的两支游击队扩编成红六军。

洪湖地区在鄂西特委领导下,段德昌、段玉林的两支游击队,每支都发展到二三百人,建立了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当时洪湖周围除了县城和较大的集镇仍为敌人盘踞外,广大农村都掌握在游击队手里。1929年12月的一天,两支游击队在监利县西北汪家桥会师。当天开了一个大会,周逸群在会上讲了话,宣布红六军成立,两支游击大队改编为两个纵队,由孙德清担任军长,周逸群任政治委员,段德昌任第一纵队司令,段玉林任第二纵队司令,许光达任军参谋长。红六军成立一个星期,解放了郝穴,消灭了敌人一个营,缴获了大批武器。接着又连续解放了老新口、新沟、沔阳、潜江、沙洋、岳口市、仙挑镇、系马口等城镇。在沔阳、潜江、石首、江陵等县建立了革命政权和赤卫队。后来又渡江南下,解放了华容、南昌、津市、石门等城镇,在江南开辟了大块革命根据地,部队也发展到四五千人。

1930年3月,孙德清因病去上海治疗,党中央又派邝继勋担任红六军军长。同年7月初,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贺龙任军团长,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孙德清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9月,前委决定孙德清任红二军军长。这时红二军团已达1万多人。接着,红二军团又连克汉水北岸的天门、应城、京山、皂市、安陆等城镇,消灭了大量敌人,开辟了襄北根据地,使鄂西武装割据的面积更加扩大。1930年9月,建立了湘鄂西区工农民主政府。至此形成包括洪湖区10多个县,湘鄂边区六七个县和巴(东)、兴(山)、秭(归)、襄(阳)、枣(阳)、宜(城)及鄂西北(以房县为中心)在内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1年3月,党中央指示把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委,孙德清任参谋长兼七师师长。同年冬红三军返回洪湖。贺龙与孙德清指挥部队进行了攻打黄陵矶、文家墩等地的战斗,对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壮大红军和发展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王明的“左”倾路线统治着全党,是年3月,党中央又派夏曦到洪湖,成立了以夏曦为首的中央代表机关——湘鄂西中央分局,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红三军返回洪湖后,在竹根滩、潜江,特别是在湘鄂西第四次党代会上,军政干部几乎一致批评夏曦。孙德清等70多人向夏曦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土改侵犯中农利益、杀地主全家、军队改编、指责红军等等,夏曦对大家的批评意见听不进去,很不高兴。

1932年5月,湘鄂西“肃反”开始。文家墩战斗后,夏曦下令逮捕了孙德清。同时被捕的还有七师政治部主任孙之涛等大批革命干部。随即,孙德清被诬陷为“改组派”被杀害于洪湖瞿家湾,年仅28岁。

在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德清的不白之冤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和党籍,并追认为革命烈士。1986年9月,洪湖市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为了缅怀孙德清的革命业绩,教育后代,在当年湘鄂西省政府所在地瞿家湾孙德清殉难处建立纪念碑,并请曾在湘鄂西苏区工作过的老同志题写碑文,永志纪念。

(寿县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