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1-06 15:15

余惠,原名绍矱,又名爱生,1897年6月2日生于湖南省慈利县甘堰乡平溪峪。他7岁开始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慈利县立初级中学。因学校错误处分一个同学,余惠强烈不满,气愤地撕毁学校的布告,并砸烂学校的记过牌。他的这种反抗行为触怒了校方,将其开除。此后余惠先后在长沙明德中学和上海大学读书。从上海大学毕业后,他又转到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学术院学习。

这时,正值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余惠被派往国民党南昌市党部任秘书。不久,他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南昌起义后,余惠随起义部队撤至抚州,不期突然生病,行动困难,组织决定他去上海治疗。他在上海治好病后,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只好回到老家,到一学校当教员。然而,环境一天天恶化,慈利也掀起“清党反共”的恶浪,余惠在家待不下去,于1928年2月离乡外出。他如一叶孤舟飘泊到天津,应同学陈先章之邀,到新编教导第五师政治部任秘书。5月,他转到开封,又经同学介绍到《河南民报》当编辑。

1929年7月,余惠离开开封前往上海寻找党的组织,被派往南宁广西省绥靖司令部做兵运工作。他受同情革命的绥靖司令李明瑞和广西省主席俞作柏委派,担任教导总队政治教官。在教导总队负责人张云逸领导下,他在连队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使教导队所有营连主要干部都由共产党员担任,为党组织掌握这支部队打下了组织基础。

9月底,余惠受李明瑞和俞作柏之托,起草了讨蒋通电。他带领一个营于1927年秋到达百色,创办了石印小报《右江红旗》(一说称《右江日报》)。经过紧张的准备,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雷经天等领导部队在百色正式宣布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工农民主政府。张云逸任红七军军长,余惠被任命为军政治部秘书处长和代理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在那些日子里,他为起义部队起草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以及起义军布告和告群众书,协助一纵队进行整顿和改造旧军队的工作。

1930年2月,余惠和孙醒侬结婚。婚后,夫妻俩分别随军赴隆安作战。余惠负责伤员的抢救工作,带领政工人员深入前沿阵地,一面宣传鼓动,一面抢救伤员。他把伤员从阵地上背下来,送到船上,然后奉命和孙醒侬护送这些伤员去平马,再往亭泗(现属巴马)一带山区撤退。这一路翻山越岭,天公也不作美,雨水连绵,路面滑溜溜的,他带领队伍艰难地跋涉。在路过苗族地区时,为了不侵犯苗胞利益,余惠对干部、战士做了许多工作,讲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讲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讲红军是人民军队的道理,讲红军的群众纪律。由于民族工作做得好,很快打消了苗胞对红军的疑惧,得到苗胞的热情支持,使部队得以顺利通过苗区。

1930年10月初,余惠奉命率部参加执行攻打柳州、桂林的作战计划。这时,他的妻子已经怀孕。他回到住处,将组织上安排孙醒侬去上海隐蔽的计划告诉她,嘱咐她要作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还说,生下孩子,如果实在无法扶养,可以送给别人。

余惠送别妻子后,随军于1931年1月开赴江华休整,任第五十五团政治委员。随后,他与部队转战桂北、湘南和粤北一带。3月,部队到达江西崇义,红七军前委改为团党委,由邓小平任团党委书记。不久,邓小平去党中央汇报工作,团党委书记由余惠继任。不久,部队在崇义遭到蒋光鼐、何键等部的合围。他率两个连作后卫,乘着细雨浓雾的天气,掩护大部队从前往莲花的小路撤退,顺利地甩开了敌人。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余惠率部在安福等处打了一些胜仗。1931年7月,红七军扩大编制,他被任命为红三军团第七军第二十师政治部主任。

1931年秋,红七军参加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奉命开到会昌县小密镇一带从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

1932年初,受王明“左”倾错误领导的影响,苏区“肃反”严重扩大化。李明瑞等起义将领和红七军许多干部,多因莫须有的“改组派”、“AB团”而遭误杀。不久,余惠也因与李明瑞等的关系密切而受到株连,含冤被害。

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余惠等进行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湘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