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少农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1-06 15:16

冷少农,1899年2月生于贵州省瓮安县。出身贫寒的冷少农,从小努力读书,同情民众疾苦。1917年,冷少农考入贵州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本科第三期。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学生运动波及贵阳,冷少农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迪。1923年,冷少农从政法学校毕业,任职于省筹饷局。但冷少农很快就认识到,在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自己所学到的法律知识不仅不能保护广大劳苦大众,更改变不了他们被压迫的悲惨命运。在任贵州开阳印花税督催员时,冷少农带着救国济民愿望破灭的创痛,带着砸碎旧世界的决心,弃职还乡,寻机参加革命。

1925年,冷少农毅然离开母亲、妻子和不满半岁的儿子,前往广州投入大革命洪流。在黄埔军校期间,冷少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冷少农被党派往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办公室工作。东征胜利后,冷少农调往中共两广区委工作,任周恩来的技术书记(秘书)。

1926年7月,冷少农随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奉党的指示,冷少农潜往南京开展地下革命斗争。

冷少农来到南京,很快利用与何应钦贵州同乡关系,打入何应钦主持的国民党陆军训练总监部和军政部,任秘书。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冷少农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巧妙周旋于形形色色的敌人之间,一面机智勇敢地为党收集重要的政治、军事情报;一面谨慎地结识、联络思想进步的贵州籍军人,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地下情报网。

1931年2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何应钦任总司令。冷少农得知敌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和分四路进攻的战略布置等重要情报后,及时报告党中央,为中央苏区赢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31年5月,冷少农参与组织、恢复“反帝大同盟”和南京地区“革命互济会”工作,在青年学生中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冷少农又参与秘密组织领导南京学生反日爱国大示威,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一阵恐慌。

冷少农来南京后,由于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一直没有给家里写信。母亲十分挂念,来信要冷少农接信后马上回家一趟。冷少农怀着深深地内疚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委婉、诚恳地陈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也向母亲禀告了自己的心胸和抱负。冷少农在信中告诉母亲,他已经把生命许以了一件为天下的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事情。在是否回家的问题上,他对母亲说:“我既把我的力量和生命都交给了这一件事情,我怎么能够有功夫回家来,忍心地丢着这样重大的事情,看着一般人受苦,而自己独享安逸呢?……我是在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地去为他们努力……我受社会的恩惠也很多,所以我不敢对他忘恩负义。”

冷少农把对母亲、妻儿的思念之情埋在心底,义无返顾地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为革命出生入死。

1932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冷少农不幸被捕。在国民党首都警备司令部看守所,敌人软硬兼施,企图使冷少农屈服招供。但是,无论是高官厚禄的诱降,还是灭绝人性的严刑拷打,都无法动摇冷少农的革命意志。

1932年6月9日凌晨,冷少农在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3岁。

(张国强)